抓规划打基础延链条 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关于吴起县农业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农业产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支撑,作者立足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实地调研,全面排查,梳理出吴起县农业产业规划、链条挖掘、经营主体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和长远发展,提出做好全县农林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高质高效富民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作用、教育引导种养大户良性发展、持续培育村集体经济加快构建农业科技人才体系六个方面的建议,对吴起农业产业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全县产业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苹果12万亩(富士8万亩,黄元帅2万亩,袖珍2万亩);建成日光温室2843座、拱棚3034座,种植标准化高山冷凉菜1.5万亩,香菇500万棒,瓜菜年播种面积4万亩左右,产量10万吨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突破314个(猪场150个、湖羊场84个、肉牛场73个、家禽养殖场5个、特色养殖场2个),建成并投产运行年产5万吨有机肥厂1个,年产6万吨饲料厂1个,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1处,大型优良品种种公羊场1处;种植粮食作物31.2万亩。(玉米10.2万亩,马铃薯6万亩,特色杂粮15万亩)现有库坝352座,大水面水产养殖8676亩,坑塘(淤地坝)养殖6757亩。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省级1家、市级9家)、家庭农场1963个,合作社338个,创建周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2个。发展山桃、山杏、沙棘等林产品加工企业46家,发展林下养鸡192户,发展中蜂养殖123户,改造提升经济林园6263亩。

二、全县产业发展亮点

(一)坚持政策保障,培育特色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培育富民产业放在主导地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围绕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我县连续七年制定富民惠农产业政策,通过财政资金的撬动,采取综合补贴措施,全方位推动“3+3+X”农业产业体系蓬勃发展、规模推进。一是高位推动强保障。全县农业资金投入稳步提升,2023年列支1.78亿元,通过“五提”(果畜产业提速、棚栽产业提档、特色产业提质、经营主体提量、集体经济提效)具体措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良好发展态势。苹果产业完成12万亩果园精细化管理,实施了3000亩低洼地带果园高接换优,搭建防雹网2500亩,建成移动式预冷库55套,投入有机肥2020吨,有机苹果认证6.3万亩,9月19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授予我县“陕西省吴起楸子种质资源保护基地”;畜牧产业改造提升千头猪场5个,12个标准化牛场和10个村200户肉牛养殖场小区陆续投产。棚栽产业新建温室400亩,拱棚353亩,老旧温室改造提升277座,发展食用菌500万棒,生产瓜菜11.48万吨;特色产业完成粮食种植31.2万亩,推广玉米增密度种植技术6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2.1万亩,预计全年粮食产量9.7万吨;新引进了横山稻蟹种养600亩,投放辽蟹8000斤,发展池塘养殖90亩、大水面生态养殖3000亩、设施圆桶养殖2000立方米。二是联农带农增效益。坚持发展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按照“抓村干部示范、发展头雁经济,抓能人返乡、发展归雁经济,抓本地大户、发展家雁经济”思路,全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引领,创新联农带农机制,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3年新认定家庭农场277个,累计家庭农场达到1963个。支持经营主体发展产业,累计发放贴息贷款2013.9万元,支持经营主体128个。评定各类星级经营主体141个,畜牧类评定了38个,果业类评定了62个,粮食及其他类评定了41个。

(二)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发展活力。我县把“三变”改革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的主抓手,用改革的办法有效盘活各种资源,融合发展现代化产业,坚持村组干部引领,返乡能人带动,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构建特色模式。今年,县财政列支1000万元,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围绕“3+3+X”产业体系和“1125+N”模式创办示范实体,联结带动农户持续增收,目前累计发展苹果园、光伏、千头猪场、农旅融合等村集体经济项目190个,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集体经济实现“清零”。加强集体资产监管。围绕解决当前集体经济合同不合理、不合规、不合法等问题,启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规范管理运营机制,截至目前全县91个行政村及3个社区已全部完成合同清收工作,共收集合同2566份,涉及合同金额7232.54万元,已审查合同2502份,审查出问题合同1568份。

---此处隐藏5513字,下载后查看---

(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作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直接或与农民共同投资建设标准化种养小区,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带动本地农民增收的能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产业化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二次分配”、“股份合作、按股分红”、“系列服务、风险保障”等多种形式,密切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努力构建企业、基地农户双赢格局。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圆方集团、新希望等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龙头企业的纾困解难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参与我县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农业产业融合项目建设,相关项目资金向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龙头企业倾斜。按规定对吸纳脱贫人口、农村残疾人等就业的龙头企业给予补贴。支持圆方集团整合重组改制升级,不断延链、补链、强链,为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搭建平台。

(四)教育引导种养大户良性发展。长效农业产业从苗木落地到见效,一般需要几年时间,少则2-3年,长则5-6年,这个过程中,用工量大,化肥农药每年都要投入,经营者要充分评估自己的资金、技术、经营实力,否则会因资金链断裂,造成重大损失。从调研情况看,发展一亩优质果园从整地、种苗、地租到管理、施肥,一个生产周期需要几年时间。大体需要投入在每亩8000元至1万元之间,一亩果树大体也在1万元左右,所以在发展初期,就必须充分考虑资金的需求和筹措能力,否则就会存在严重问题。建议县政府农业部门,加强对产业大户的发展指导,宜根据他们的经济实力,采取梯次发展的方式来逐步扩大规模,从小到大,以先期养后期的办法,形成良性发展的格局,克服急躁冒进情绪、减小冒进投产带来的损失。

(五)持续培育村集体经济。县委、县政府接续多年出台了“惠民富民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村级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目前全县有合作社338个,家庭农场1963个,从调研发现,一些村级组织在统筹租地、土地整理、统一栽植过程中发挥了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但对下一步的发展,思考不多。在规模形成后,培育经营主体,建立联心联利的体制机制上研究探索不多,这样势必会形成产业建设的烂尾工程。一些村组织把发展集体经济理解为“大锅饭”,由村级组织牵头,集体请工、搭灶管饭,由村组干部当生产队长管理,记用工、记支出,劳动效率低,管理粗放,投资较大,长此以往将会造成严重的资金浪费。农业产业经营是个技术活,需要懂技术、会管理的经营者从事,虽然县上有政策要求,但政策落地情况并不理想。建议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明确一个组织机构,专门研究农业产业发展的后续工作,建立利益导向和能人引领机制,用市场机制培育发展好农村集体经济。

(六)加快构建农业科技人才体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围绕“抓村干部示范、发展头雁经济,抓能人返乡、发展归雁经济,抓本地大户、发展家雁经济”的思路,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干部联企包抓、惠农政策补助、金融信贷支持、农业保险补助等措施,不断培育以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和产业带动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建议县委、县政府尽快出台农业技术人员引进机制,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专家站”“院士站”,通过“引进来教”“走出去学”等方式,尽快培育本土技术性干部人才。同时紧盯“愿意留、留得住、干得好”目标,在选好能人、用好能人、选好产业上下功夫,邀请在外成功人士、致富能手、产业大户、乡贤能人等返乡创业,为农业产业发展带来更多资金、技术、管理模式等资源,以“能人返乡”全面激活农村产业发展。

(七)优化金融支持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其他各类微型金融组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建议县委、县政府整合涉农金融资金平台,灵活运用财政贴息、补贴、奖励等多种手段,引导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把资金更多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完善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扩大保险范围,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提高农业产业抵御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