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及时抓住学习之“势”
六经之一的《中庸》讲到,中庸之道,天道取中,人道取庸,万物皆可为阴,百态皆可为阳,世间万物人间百态的变化即为阴阳之间的转换而已。用太极来表示,就是下为阴,上为阳,中间一点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学习的第一个方面,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太极是周期性运动变化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运动轨迹,判断出其下一步的状态和位置后,就可以预测它、驾驭它,借力而为之,做出相应的决策。道教创始人老子掌握了这个道理,所以总结出:“动静相常,道法自然”;1848年,马克思在大洋彼岸也悟出了这个道理,当然了,他并没有学过太极八卦,他说“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最后延伸出了经典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毛泽东同志学会后,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游击打法,指导我们战胜了法西斯,赢得了解放。所以,我们平常讲的天道为上,时势为上,就是这个道理,用一句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的话说,就是“站在风口上,猪也可以飞上天”。
如今,知识经济时代这个大环境,就是我们的学习之“势”。具体分析,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条件好了。“学富五车”这个词大家都听过,说的是一个人的学问可以装满5辆马车,那么马车上装的是书吗?准确的说不算,至少不是纸质的,而是竹简,毕竟造纸术是汉代才发明的,而活字印刷术更要等到宋朝了。用竹简看书,大家想象的可能是这样,这样,或是这样,还是有点帅的。可是按普通的一片竹简长宽厚30*2*1cm算,一片大约60克,写30字,那么一部史记50万字,重约:一吨。所以,在古代,读书不紧是脑力活,更是一项体力活。而如今呢,我们不仅能这样看,这样看,还能这样看,这样看,不用凿壁偷光,也不用程门立雪,既可手捧书香阅读古今,也可畅游网络放眼世界,学习变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此处隐藏3326字,下载后查看---
生活就是这样,慢慢的磨练着我们的心性,走错路了就抽一鞭子,感到疼了你会试着寻找新的路口,找错了还会挨鞭子,直到你找对了,而这时,你也不知不觉的成长进步了。三是交流。学习交流现在被用作了一个词,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是通过交流相互学习的意思。我前几天看报纸,北京大学刚刚开设了一门交流课:每个星期由学生投票选出最想见到的教授或是校领导,然后周五下午安排得票最多的几位去校园一角与同学们交流。我认为,交流并不是授予知识的过程,而是知识与知识、思想与思想碰撞产生火花和共鸣的过程。就像买菜的大妈之间聊些家长里短,然后忽然想起,呀,我说总感觉忘点儿啥,光买菜忘买面了。而同事之间的交流,也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原来工作还可以这样开展。我们很多人都不爱上教育,说实话,有些教育我也不爱上,但是我最爱听领导的授课,尤其是大领导。因为听课也是一种交流。大凡领导讲课,除了必须传达给你的指示精神外,总会添加一些他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认识,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最宝贵的。毕竟人以群居,我们平常接触到的都是跟我们一样水平的人,与圈子外的人、层次更高的人的交流机会就显得弥足珍贵。在这里我想扩展一下,我们常说一个领导上去了,下面的一串儿也都上去了,我的理解是,这并非裙带,而是领导的优秀,行事做派、工作思路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和社会的认可,下面的人受到影响、耳濡目染、学会了,自然也上去了。所以,我们要珍惜和重视每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
三、真学实做,知行合一,巧妙用好学习之“力”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力用对了地方,就会产生奇妙的效果。学习没有捷径,这是肯定的,但是学习绝对是有方法、有窍门的。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最后一个部分:巧妙用好学习之“力”。
一要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是孔子说的,我们上一章讲过,总书记总书记学习的方法是反复研读,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关羽“两军阵前,夜读春秋”的故事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大家看《三国演义》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关羽在战场上挥舞大刀的勇猛镜头,其实他手捧《春秋》的时间要远多于拿刀。《三国志》记载关羽《春秋》是走到哪拿到哪,书不离手,倒背如流,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在两军对阵之际“临阵磨枪”呢?这是因为对书籍的反复研读可以“温故而知新”,激发灵感,化“知识”为“智慧”,化“知道”为“想到”。若是将每个人的知识比作一汪水潭,那么读书得到的知识就是不停输送的水源,只有不停地阅读、反复地研读,才能得到“活水”,否则我们的知识就是一潭死水,激不出智慧的浪花。关羽名动天下的“水淹七军”,就是在读春秋“吴军攻楚,决堤灌城”时想到的。而这种灵感的迸发,大概是这样的(柯南破案),也可以是这样(投石入水),当然了,想激出智慧的浪花,前提是你的潭里有水,胸中有沟壑,脑中有存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多回顾,让小潭变为大潭,潭水变为江水,滚滚浪花,生生不息。
二要与工作有机结合。“有机结合”这个词在公文里出现的频率很高,经常听到做好“这个”与“那个”有机结合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有机结合呢?高中学生物的时候我们知道,有机是指含C的物质,无机就是不含C的,而C元素是生命体的物质基础。这样一说大家就明白了,所谓有机,也就是有生命的,重在一个“活”字,那么有机结合产生的新事物必定具有旺盛生命力,其实也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灵活方法、活学活用的意思。在哲学层面的表现呢,就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转换过程。举个例子,我研究生期间学习的是管理学中的内部控制,这是一门通过内部制度机制的不断完善,追求单位管理效率最大化的学问,适用于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当我掌握了这门理论,用它指导单位建设,这就是理论指导实践;后来在实践中,我结合单位实际,把理论该删减的删减,该细化的细化,该调整的调整,推动单位管理效率提高了,这就是实践检验理论;比如一个单位,自然具有共性,假设我对单位的管理通过了检验、取得了效果、得到了推广,那么这就形成了具有普适性的内部控制理论,也就是理论通过了实践的检阅,也就是哲学上说的:“认识的2次飞跃”。可见,做好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不仅会让我们的工作方法更加“活”,到达至深处还会提升觉悟、掌握哲理。
风正一帆悬,学习正当时。最后,我想用总书记总书记的一句话作为今天授课的总结:“好学才能上进。中国GCD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须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个人要上进,党要上进,国家要上进,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大道不塞,一目了然。我的授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