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镇推进移风易俗深化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报告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而移风易俗则是塑造文明乡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关键环节。近年来,XX镇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引领,将移风易俗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制度约束、深化婚俗改革、壮大实体经济、激活志愿服务“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系统性破除陈规陋习,有效引导广大群众转观念、破旧俗、树新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本报告旨在对XX镇相关工作举措、实践成效与未来方向进行系统性梳理与分析。

  一、健全制度约束夯实移风易俗治理根基

  制度建设是实现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的根本保障。XX镇深刻认识到,缺乏明确规范和有效约束的倡导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对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习产生实质性触动。为此,镇党委、政府将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作为推进此项工作的首要切入点。

  在具体实践中,XX镇指导下辖各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牵头组织村规民约的修订工作。修订过程并非简单的闭门造车,而是遵循了严谨的民主程序。各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和听取了普通党员和群众的意见与建议。这种自下而上的意见征集方式,确保了最终形成的规约内容能够真实反映民意、贴近村民生活实际。

  修订后的村规民约,将社会普遍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核心问题作为规制重点。内容明确将“抵制高额彩礼、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婚事新办、鼓励丧事简办、弘扬厚养薄葬”等符合时代精神和文明要求的具体条款纳入其中。例如,对婚嫁彩礼的建议上限、宴请规模、车辆使用数量等作出了指导性约定;对丧葬活动中的仪式流程、吊唁规模、办理时长等进行了简化倡导。这些条款将模糊的道德倡议转化为清晰的行为指引,使村规民约从一份象征性的文本,转变为具有现实约束力、引导力的村民“小宪法”,成为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

---此处隐藏4379字,下载后查看---

  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相关工作的具体量化成效,如彩礼金额的平均下降幅度、参与婚俗改革的准确人数等统计数据尚付之阙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工作成效的精准评估。

  展望未来,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工作成果,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迈向更高水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第一,建立长效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建议探索建立一套科学、量化的移风易俗工作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可考虑通过定期的抽样调查、建立重点家庭观察档案、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对彩礼数额、婚丧嫁娶支出、人情往来规模等关键数据进行持续跟踪和动态分析。这不仅能为评估工作成效提供客观依据,也能为下一步的政策调整和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

  第二,深化产业发展与文明实践融合。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将产业发展激励政策与群众的文明实践行为进行更深度的挂钩。例如,可研究设立“文明积分”制度,将践行移风易俗、参与志愿服务、弘扬家庭美德等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小额信贷优惠、产业项目扶持、生活用品奖励等,从而构建起“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使文明行为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三,创新文化产品供给与宣传载体。持续挖掘和培育本土的移风易俗先进典型,通过拍摄微电影、编撰故事集、举办巡回报告会等形式,将其事迹转化为可看、可学、可感的文化产品。同时,鼓励和支持本地文艺团体、文化能人创作更多反映时代新风、弘扬真善美的文艺作品,并借助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等新兴媒介进行广泛传播,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让文明新风尚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