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学习《总书记经济文选》作一次研讨发言。近期,我深入研读了《总书记经济文选》第一卷,并结合x媒体刊发的全国政协相关理论研讨会精神,感触很深、收获很大。总书记的经济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既有世界观,也有方法论,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应对复杂局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今天,我想聚焦“制度型开放”这一核心概念,结合我个人的学习思考,从感受、反思和方法三个层面,谈一些不成熟的体会,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恳请批评指正。
一、深学细悟,把握制度型开放的时代脉搏
初读《总书记经济文选》中关于对外开放的论述,我的第一感受是“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的完美结合。从沿海开放到全面开放,再到今天强调的制度型开放,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开放的层次也越来越深。特别是总书记关于“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的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开放策略的调整,更是一场关乎发展主动权的深刻变革。
---此处隐藏4453字,下载后查看---
总书记的经济思想是行动的哲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结合x地区和x单位的实际,我认为推动制度型开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索。首先,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要树立“制度供给”的理念。我们要从过去单纯地思考“给什么优惠政策”,转变为系统地思考“能提供什么样的制度环境”。这意味着在制定任何一项经济政策时,都要有意识地进行国际比较,评估其是否符合透明、非歧视、可预期的原则。我们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同志,都应该成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优质制度供给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共同构筑区域发展的“软实力”。
其次,是能力建设的提升,要强化“学研用”一体化的本领。制度型开放对干部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面对复杂的国际经贸规则和日新月异的产业变革,不懂就是最大的风险。我建议,能否在我们的干部培训体系中,系统性地增加对CPTPP、数字经济、碳中和等前沿议题的学习和研讨。同时,鼓励“研究型工作”的风气,支持相关部门成立专题小组,深入研究国际高标准规则与我们本地实践的结合点,形成一批有深度、可操作的政策储备和改革方案。
再次,是实践路径的创新,要善用“压力测试”的方法。制度型开放的改革,很多都是“深水区”,风险和不确定性并存。正如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功能定位一样,其核心就是进行压力测试。虽然我们x地区可能不具备设立自贸区的条件,但完全可以借鉴其“首创性、集成式探索”的精神。可以在特定的园区、特定的产业领域,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开展小范围、可控的改革试验。比如,在数字服务领域,能否探索更便捷的数据跨境流动管理模式?在高端制造领域,能否试点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通过这些“微改革”“微创新”,为更大范围的制度型开放积累经验、探索路径。
学习《总书记经济文选》,如同登高望远,让我对中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充满了信心。制度型开放,正是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新时代开放新蓝图。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将继续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的经济思想,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以上是我的个人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