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丹桂飘香迎开学,新学期的教学征程已正式开启。初中是学生从基础学习向学科素养提升的关键过渡期,也是青春期成长的重要阶段。结合我校初中教学实际、“双减”政策要求及中考备考方向,今天我就新学期教学常规工作提出六点核心要求,希望大家以专业匠心落实教学细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与学业进步。
一、精准备课:锚定学科素养与学情差异
备课需实现“三维聚焦”,筑牢教学根基。一是聚焦课标与素养,深入研读初中各学科新课标,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如数学的逻辑推理、语文的思辨表达、物理的实验探究能力,将素养培养融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杜绝“重知识轻能力”;二是聚焦学段学情,初一重点关注小学到初中的知识衔接与学习习惯过渡,初二针对学生学业分化现象提前设计分层方案,初三结合中考考纲细化复习目标,每节课前需通过作业反馈、预习检测掌握学生知识盲区;三是聚焦教法创新,多采用问题链教学、项目式学习等适配初中生思维的方式,如历史课以“史料辨析”引导自主探究,化学课通过“实验猜想—验证”培养科学思维,教案需提前两周完成,预留“学情调整栏”,记录课堂动态优化思路。同时,各教研组每周开展1.5小时集体备课,围绕“跨学科融合”“中考高频考点突破”等主题研讨,共享分层教学案例与备考资源。
二、高效上课:打造思辨型课堂主阵地
---此处隐藏1748字,下载后查看---
五、深耕教研:赋能教师专业与备考能力 教研活动需聚焦“成长与突破”,激活教学活力。一是强参与,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参加1次教研组活动,每月至少听课3节,听课记录需包含“素养培养亮点”“学情把控建议”“自我改进方向”,杜绝形式化记录;二是明主题,各教研组每学期围绕“新课标落地路径”“中考题型变化分析”“青春期学生课堂管理”等核心主题,开展3-4次专题研讨,如语文组研究“中考作文思辨性立意指导”,物理组探索“实验探究题答题规范”;三是促成长,实施“青蓝工程”,年轻教师每学期完成1-2次公开示范课,骨干教师需承担1项校级教研课题(如“初三复习课高效模式研究”),每学期开展1次专题讲座;四是重反思,每周撰写1篇教学反思(重点分析学生思维瓶颈突破方法),每月组织1次“反思成果交流会”,将优秀反思案例汇编成校本资源。
六、多元评价:兼顾全面发展与中考导向
学业评价需打破“唯分数论”,实现“三维评价”。一是评价内容全面化,除学科成绩外,将课堂思辨能力、作业探究质量、跨学科实践成果(如“校园环保方案设计”“历史人物研究报告”)纳入评价,设立“学科素养之星”“探究学习标兵”等称号;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平时表现(40%)+单元检测(30%)+实践成果(30%)”综合评价,初一初二引入“项目式评价”(如生物的“生态瓶制作与观察报告”评分),初三结合“中考模拟检测”细化能力维度评价(如数学的“计算准确性”“逻辑完整性”);三是评价结果实用化,每月向家长反馈时,既要说明学业进度,更要沟通学生学习态度、心理状态(如“孩子近期解题思路更开阔,但需注意克服粗心习惯”),同时依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如某班级英语阅读得分低,后续增加“限时阅读训练”与“答题技巧指导”。
各位老师,初中教学既要夯实学科基础,又要守护学生青春期成长;既要落实“双减”要求,又要衔接中考目标。新学期,希望大家以严谨的态度打磨每一个教学环节,以耐心与智慧陪伴学生成长,让教学常规成为提升质量的“助推器”、学生发展的“护航伞”。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初中教学定能实现“育人质量与学业成绩”的双提升!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