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副校长在全体教师会上发言:想清楚、说明白、能听懂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今天召集大家开这个教学工作会,核心是想和大家深入交流一个话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座的都是深耕教学一线的骨干,这些年我们共同经历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去年课时调整后,很多老师都和我一样,经历过“时间紧、任务重”的焦虑期。今天,我想结合自己这几年的观察和思考,和大家分享三个关键词:想清楚、说明白、能听懂。这九个字,是我们破解教学困境、提升课堂效能的关键所在。

  先从一句老话说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长期性毋庸置疑,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依赖时间的自然堆砌。真正的教育,是理念、过程与方法的有机统一。这些年,我们见过不少“没苦硬吃”的教学案例: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一节课塞进去三节课的内容;有的班级为了补短板,晚自习延长到深夜。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疲于应付,教师身心俱疲,教学质量反而陷入停滞。这背后的问题,其实就是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过早的知识灌输、过长的教学时长,就像给幼苗过量施肥,看似努力,实则伤害了生长的根基。

  记得课时调整的第一年,我自己带的那门课每周减少了三分之一的课时。当时心里确实没底,每天一进办公室就盘算着教学进度,生怕哪个知识点没讲到,这种焦虑直接影响了课堂状态——有时候为了赶内容,语速不自觉加快,板书也变得潦草,学生的眼神里渐渐少了往日的专注。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当我们被“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担忧裹挟时,课堂就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搬运,失去了应有的温度和深度。

---此处隐藏2261字,下载后查看---

  教学是双向的过程,说了不等于听了,听了不等于懂了。前两个关键词是从教师视角出发,而“能听懂”才真正指向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

  为什么同样的老师教,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有差异?除了学生的基础和努力程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说”与学生的“听”之间存在落差。就像我们用普通话给少数民族学生讲课,如果不考虑他们的语言习惯,效果肯定会打折扣。我们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认知水平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那个“最大公约数”——用班上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的话语体系来组织教学。

  怎么做才能让学生“能听懂”?关键在于把握学情。去年开始,很多教研组推行“课前小测”,不是为了给学生施压,而是为了摸清他们对前序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二次提问”,先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再请基础薄弱的学生复述,通过反馈及时调整讲解方式。这些做法的核心,就是缩小教与学的差距。当我们看到学生眼里闪烁着“原来如此”的光芒时,才是真正完成了教学的闭环。

  各位老师,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只从微观层面谈了这三点思考,算是抛砖引玉。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但有一个不变的真相——课堂是我们教育人的主阵地。只有深耕课堂、生根课堂,我们的专业成长才有源头活水,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升。  新学期已经过半,希望我们能共同践行“想清楚、说明白、能听懂”的教学理念:在备课时多一份钻研,让每一个知识点都清晰透彻;在授课时多一份精准,让每一句话都有的放矢;在互动时多一份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节奏。我相信,只要我们守住课堂这块沃土,用心耕耘,就一定能收获教育的累累硕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