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共有XX个社区D支部,其中XX街道有XX个、XX镇有XX个、XX镇有XX个。全县社区D员共有XX人,社区干部共有XX人,其中男性XX人、女性XX人;初中XX人,高中XX人,大专XX人,本科XX人;XX余岁XX人,XX余岁XX人,XX余岁XX人,XX余岁XX人。社区干部每年培训XX天,平均月工资XX元,除书记、主任外,都没有国家规定的各类保险。全县社区共有自产权房面积XX平方米、租凭房面积XX平方米、其他方式面积XX平方米。
一是选优配强社区干部。XX县XX街道于X年X月正式挂牌,前后陆续配齐班子成员X名,其中D政正职各X名,专职副书记X名,副主任X名。配齐配强了XX个社区D支部书记,面向社会公开选聘考录了XX名社区干部,优化D员干部队伍,提高社区班子战斗力。同时,把社区干部教育培训列入县、乡D校干部教育整体规划,定期开展培训,提高社区干部工作能力。聚焦“基层负担过重”的问题。认真贯彻上级部署,加快推进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编制工作。推行减负工作法,取消证明和摊派类事项XX个,清理村级挂牌XX余块,清理乡镇、社区借调人员XX人。
二是加强社区阵地建设。采取财政拨一点、辖区单位帮一点、社区自筹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新建和改建社区D组织活动阵地。设置“四室一站一窗口”,即社区警务室、老年活动室、文体活动室、社区会议室、远程教育站点和便民服务窗口。各社区坚持“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原则,整合拓展D建、政务、治理、服务等多重功能将基层D群服务中心打造为一站式“D务+政务+服务”的惠民综合体。以社区D群服务中心为基础,聚焦群众服务需求,探索构建社区D委领导,居委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驻社区单位等积极参与的基层治理议事协商机制,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
三是充分保障活动经费。为确保社区基层D组织建设和各项活动有效开展,我县着力构建稳定、规范、可持续的经费保障体系。在社区D建及活动经费方面,县财政每年在年度预算中足额安排专项资金XX万元,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同时,严格落实乡镇(街道)配套责任,要求各乡镇(街道)每年安排不少于XX万元的配套资金,形成县乡两级财政协同投入格局。上述经费严格遵循专款专用原则,主要用于支撑社区核心工作,包括强化社区D员干部队伍建设,保障其参加理论学习、业务技能培训、外出考察交流等学习培训活动,提升履职能力,以及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支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科普宣传、邻里互助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等。
---此处隐藏1631字,下载后查看---
五是搭建基层治理平台。坚持高位推动。以“书记领衔”行动为抓手,县委书记带头示范,将D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统筹项目,通过会议调度、实地调研、出台方案、协调解决难题等方式,扎实推进红色物业赋能提升。在街道、乡镇层面,将城市基层治理作为年度D建工作重点任务,督促其扛牢主责主业,主要负责同志以身作则谋划部署,勤于调度落实。规范县直单位落实“三清单一协议”“双报到双报告”等制度举措,全县XX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含二级单位)D组织、XX名D员全部在小区“安家”,其中XX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XX名在职D员担任网格长,XX名D员担任楼栋长。
二、存在问题
XX县在探索社区组织建设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共驻共建意识不强,一些驻社区单位不愿在财力、物力上给予所在社区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二是D员干部管理滞后,社区内D员流动性较大,管理和组织活动不便;三是场所经费保障不力,目前仍有多个社区暂借或租凭其他单位的房子办公,D支部活动经费相对短缺,社区工作人员收入偏低;四是社区服务力量薄弱,社区干部存在人员较少、能力较弱的现象,难以适应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和社区科学发展的要求。仍一定程度存在“小马拉大车”问题。责权不匹配,以社区为例,社区参照县直事业单位来管理,没有执法权,但是任何工作一旦涉及属地管理,就是社区的责任,比如社区司法矫正工作,乡镇有司法所,可以开展这项工作,社区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也还是要从事这项工作。五是小区物业服务覆盖率偏低,全县共有住宅小区X个,其中实施专业化物业管理小区数仅X个,单位自管小区X个,房管所管理小区数X个,业主自管小区数X个,未实施专业化物业服务且未提供基本物业服务小区数X个。
三、对策及建设
针对XX县社区组织建设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在下一步工作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建立以社区D支部为基层、以社区全体D员为依托、辖区内全体D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D建工作格局。“直管”居民D员、“共管”离退休D员、“协管”社区流动D员、“双管”在职D员、“接管”下岗职工D员,推行D员“积分制”管理模式,切实增强社区D组织的凝聚力。二是构建服务网络。建立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坚持做到“四个面向”,即面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救济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三是健全民主制度。建立群众对社区建设的评议制度,完善D务、政务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建立社区卫生公约、居民文明公约,引导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建立社区组织建设督查考核制度,实现组织建设工作精细化管理,促进社区组织建设工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