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救命钱”监管,在筑牢社会救助底线中守牢初心使命。社会救助资金是困难群众的“生命线”,更是整治群众身边腐败的“前沿阵地”。我们坚持把精准识别、规范发放、动态监管作为核心任务,坚决纠治“漏保”“错保”“人情保”等问题,让救助阳光照亮每一户困难家庭。
(一)以“智慧赋能”破解精准识别难题。针对传统救助方式中存在的家庭经济状况核查不细、部门数据共享不畅等问题,建成全市统一的“社会救助数字监管平台”,打通民政、人社、住建、税务等12个部门数据接口,实现32类1.2亿条信息实时比对。创新“大数据+铁脚板”核查机制,对新申请对象实行100%入户调查,对在保对象开展年度复核和动态抽查,累计清退不再符合条件对象1.8万户2.9万人,新增救助对象2.3万户3.7万人,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建立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月预警”机制,对人均收入临界低保标准的家庭自动触发预警,X以来通过预警线索精准纳入救助1.2万人。
(二)以“闭环管理”规范资金发放流程。针对救助资金发放环节可能出现的截留挪用、优亲厚友等问题,推行“申请—审核—审批—发放”全流程闭环管理。在全省率先取消村(社区)级救助资金代发模式,统一通过银行账户“一键直发”,X累计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资金12.7亿元,直发率达100%。建立救助资金“三级联审”机制,县级民政部门每季度对资金发放明细进行大数据筛查,市级层面联合财政、审计部门开展专项审计,近三年累计查处并整改资金发放不规范问题237个,问责处理21人。推行救助政策“阳光公开”,在村(社区)设立永久性公示栏,通过政务网站、AAA公众号实时公开救助对象名单,接受群众监督举报,群众满意度从2022年的85%提升至X的96%。
(三)以“靶向治理”解决急难愁盼问题。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反映强烈的“救助时效慢”“政策衔接弱”等问题,创新“救急难”快速响应机制,将临时救助审批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审批时限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X累计发放临时救助金480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3万人次。聚焦流浪乞讨人员、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特殊群体,开展“寒冬送温暖”“暑期护苗”等专项行动,建立“一人一档案、一人一专班”帮扶机制,累计帮助67名长期流浪人员落户安置,为320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落实基本生活保障。针对困难群众医疗、教育等叠加困难,推动建立“基本救助+专项救助+慈善救助”衔接机制,X联合卫健、教育等部门解决因病致贫、因学返贫问题1200余件,协调慈善组织发放帮扶资金2300万元。
---此处隐藏2260字,下载后查看---
(三)以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加大殡葬改革宣传力度,通过公益广告、主题宣讲、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殡葬法规政策和文明殡葬理念,引导群众树立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的殡葬新风尚。开展“文明祭祀”主题活动,推广鲜花祭祀、网络祭祀等绿色祭祀方式,在清明节、中元节等传统祭祀节日,设置集中祭祀点,组织志愿者引导群众文明祭祀,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
四、聚焦“微权力”运行,在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中防范廉政风险。民政部门点多线长面广,直接服务群众,加强“微权力”运行监督管理至关重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制度建设,织密监督网络,确保民政各项工作在阳光下运行。(一)完善制度体系,扎紧制度笼子。对民政领域现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围绕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殡葬管理等重点领域,修订完善规章制度32项,建立健全工作流程48个,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制定《民政系统廉政风险防控手册》,对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廉政风险进行排查,明确风险等级和防控措施,实现廉政风险防控全覆盖。
(二)强化内部监督,规范权力运行。建立内部审计机制,成立民政系统内部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民政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进行内部审计,X开展内部审计项目18个,发现并整改问题56个。加强对民政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管,建立民政服务机构巡查制度,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养老机构、殡葬服务机构等进行常态化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强化对干部职工的教育管理,开展廉政教育专题培训、警示教育活动等,增强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
(三)拓宽监督渠道,凝聚监督合力。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在民政服务窗口设置意见箱、公开投诉电话,在政务网站、AAA公众号开设“监督举报”专栏,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加强与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查处等工作机制,形成监督合力。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民政工作进行视察调研,认真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不断改进工作。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以此次推进会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持续加大整治力度,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以实实在在的整治成效取信于民,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