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刻汲取事件教训,清醒认识当前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X”事件是一面镜鉴,清晰地折射出当前基层执法工作中的潜在风险与深层次矛盾。该事件中,执法单位仅凭一条社交媒体视频,便将其草率定性为“违法广告”,在核心事实不清、证据链条不完整的情况下启动立案程序,且在后续处理中,存在未依法保障当事人听证权利、送达程序不规范等明显瑕疵,最终作出的高额处罚决定严重违背了“过罚相当”的法治原则,不仅损害了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也重创了政府的公信力。
反观我区,虽未发生类似极端事件,但通过自我审视与对照检查,同样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执法程序规范性有待加强。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法制审核)的落实仍有短板。尤其是在执法信息全过程记录方面,系统化支撑不足,现场检查、调查取证、文书送达等环节的音像记录覆盖面和规范性仍需提升。
2.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效能不足。我局的法制审核工作发展尚不均衡,审核人员的专业能力与复杂多变的监管任务不完全匹配,部分审核停留在形式审查层面,对于案件定性、自由裁量权运用等实质性问题的审核深度不够。
---此处隐藏3422字,下载后查看---
执法的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必须把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的综合素养。
1.开展全员分级分类培训。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围绕《行政处罚法》《民法典》等基础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广告、反不正当竞争等专业领域法律知识,开展系统化、常态化培训。针对一线执法人员、法制审核人员、部门负责人等不同岗位,设计不同侧重点的培训课程。要将“X”等典型案例纳入培训内容,通过深入剖析,引导执法人员反思讨论,强化其证据意识、程序意识和权限意识。
2.建立案例指导与研讨制度。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全局性的典型案例研讨会。选取近期办理的、具有代表性的疑难复杂案件,由办案人员介绍案情,与会人员共同研讨法律适用、证据采信、裁量标准等问题,形成统一的执法尺度和办案思路。对于普遍性的执法难题,可形成书面指导意见,规范全局执法实践。
3.提升舆情应对与公众沟通能力。在新媒体时代,执法工作时刻面临舆论的审视。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舆情应对和媒体沟通能力培训,使其学会在镜头前、网络上坦然、得体地与公众沟通。建立健全舆情监测、研判和响应机制,对于社会关切的执法事件,要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回应质疑,用公开透明赢得理解与支持。
优化执法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全局上下必须以“X”事件为警钟,以本方案为行动指南,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自我革命的精神,全面检视和改进我们的工作,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市场监管铁军,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