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大学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发扬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做优“师生四同”育人品牌,抓好思政教育“三支队伍”,在全体师生中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科研报国、服务社会的精神,为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示范。
日前,xx调研组深入xx大学,循着学校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感受xx大学师生把小我融入大我的爱国精神和不负韶华、强国有我的激昂斗志。
一、教学主渠道打造思政“金课”厚植家国情怀
“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的专业吗?怎样利用专业所学为国家和人民服务?”2024年秋季学期,在xx大学“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xx这样问道。
“老师,我的专业是守护‘光明’。”来自xx大学医学院的本科生xx起身回答。高中时期,xx就立志要做一名医生。入学后,他连续四年成绩位列年级第一,并且受聘为教育部“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大学生宣讲团联盟”学生负责人,代表xx大学参与近视防控工作。他与其他联盟高校的同学默契协作,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宣讲和义诊。
---此处隐藏4792字,下载后查看---
学校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xx大学通过打造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做优“师生四同”育人品牌,让学子在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中,厚植爱国情怀。调研组认为,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供借鉴。
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鲜明底色。爱国主义教育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高校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鲜亮底色,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推动课程、教材、基地等一体建设,形成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教育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用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引导学生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确保心有所向,行有所指。
坚持把思政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应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以“金课”标准持续建好思政课程,以爱国主义故事、先进典型事迹等鲜活素材充实思政课案例库。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多渠道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实施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在职称评聘、进修深造、待遇条件等方面对思政课教师给予倾斜保障,让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坚持把“知、情、意、行”统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方式。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融通思政工作各环节的桥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推动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思想引领与文化浸润相融通。注重实践育人,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展国情调研、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实际,用行动感应时代脉搏,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知、情、意、行”的统一。注重以文化人,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师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培育爱国主义情感提供丰富滋养和坚实基础。注重以情感人,挖掘校史校训校歌蕴含的爱国主义元素,利用校庆、纪念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通过组织主题活动、编演话剧等,讲好革命先辈、先进典型等故事,引导师生传承爱国基因、赓续爱国传统。
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写在报国强国的担当实践中。当前形势下,办好爱国主义教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把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合作交流的各环节与国家需求紧密联系,引导师生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挺膺担当、爱国奋斗、砥砺笃行,把爱国报国的情怀书写在报国强国的担当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