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统计局副局长关于统计造假心得研讨发言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作为基层统计工作的实践者,我深知统计数据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温度计指挥棒。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要求愈发严格,但基层统计造假现象仍时有发生,甚至呈现出隐蔽化、技术化新特点。通过参加此次专题研讨,结合我县统计工作实际,我深刻认识到防治统计造假不仅是业务问题,更是政治任务,必须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绣花功夫的精细,筑牢县域统计数据质量的铜墙铁壁。现将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以政治三力为引领,校准防治统计造假的定盘星

(一)提高政治判断力,认清统计造假的本质危害。统计数据失真看似是数字游戏,实则是政治生态的污染源。某县曾因虚报工业增加值导致上级误判经济形势,盲目追加投资,最终造成资源浪费;某镇为完成考核任务,要求企业虚报农民收入,导致惠农政策偏离实际需求。这些案例警示我们,统计造假不仅误导决策,更损害政府公信力,动摇党的执政根基。作为基层统计干部,必须始终牢记统计数据是公共产品,真实准确是政治要求,把防治造假作为检验四个意识的试金石。(二)提高政治领悟力,把握防治造假的核心要义。总书记强调,要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确保统计资料真实准确。这一重要论述为基层统计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体会到,防治统计造假不是一阵风,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持久战;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多方协同的大合唱。必须摒弃应付检查”“过关就行的侥幸心理,树立数据质量无小事的底线思维,将真实统计作为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具体行动。

(三)提高政治执行力,扛起防治造假的主体责任。作为县统计局分管负责人,我深刻认识到责任不落实,数据难真实。近年来,我县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机制,将统计法治纳入县委巡察内容,对数据异常的乡镇实行三色预警。2025年上半年,因某镇连续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异常,县委对镇长进行约谈,并扣减年度考核分值。这让我体会到,只有将责任压力传导到神经末梢,才能让不敢假、不能假、不想假成为行动自觉。

二、以问题导向为突破,深挖基层统计造假的病灶源

---此处隐藏6427字,下载后查看---

(四)构建共治大格局,让造假者无处假。一是深化部门协作。与审计、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2025年通过跨部门联合核查发现统计违法案件1起。二是畅通监督渠道。设立统计违法举报平台,对实名举报实行100%核查、100%反馈,受理群众举报线索5条,查实率达80%。三是培育统计诚信文化。开展统计法治进企业活动,将统计法纳入企业负责人培训课程。建立统计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对诚信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对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

四、以久久为功为信念,打好防治统计造假的持久战(一)推动统计立法与改革同步。建议上级部门加快修订《统计法实施条例》,将电子统计台账、区块链存证等创新实践上升为法律制度。同时,探索建立乡镇统计机构垂直管理试点,减少行政干预。我县已制定《乡镇统计工作规范》,明确统计站人员编制、经费保障标准,力争年内实现人财物独立。

(二)构建智慧监督体系。计划投资200万元建设全县统计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采集、审核、分析全流程智能化。开发统计造假智能识别模型,对逻辑矛盾、趋势异常、关联异常等风险点实时预警。2026年,我县将在工业、投资领域开展试点,力争3年内覆盖全部统计专业。

(三)培育统计诚信生态。开展统计诚信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对诚信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项目申报支持。建立统计信用修复机制,对失信企业通过整改培训、数据复核等方式恢复信用。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防治统计造假是必须坚守的底线。作为基层统计干部,我将以本次研讨为契机,以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实的工作举措、更严的纪律作风,坚决守住统计数据质量生命线。我坚信,只要我们始终保持真实统计、科学统计、依法统计的初心,就一定能以高质量统计数据服务县域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