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利用一整天时间,深入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园区、部分乡镇企业和重点项目现场开展实地调研,随后又召开座谈会,与企业家代表、行业部门负责同志面对面交流。刚才,听了XX同志通报的全县经济运行情况,XX县长通报了调研中发现的具体问题,7位企业家代表结合自身实际作了发言,讲得很实在、很中肯,既有对发展成果的肯定,也有对痛点难点的直陈,还有对未来的清晰规划。作为人大代表,作为服务县域发展的“一线参与者”,我深切感受到,全县上下抓发展的劲头足、思路清、举措实,特别是广大企业和干部群众在复杂环境下展现出的韧性与活力,让我们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有信心、更有底气。借此机会,我结合调研情况和平时思考,谈三点感受,提四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一、从“实地走访”看变化,在“热乎数据”中感受发展温度
上午的调研路线,我特意选了“传统产业升级—现代农业提质—新兴产业培育”三个维度,就是想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看看县域经济的“毛细血管”是否畅通、发展动能是否强劲。在经济开发区的恒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我跟着车间主任走了三条生产线:前纺车间里,原来的“三班倒”人工巡检被智能传感器替代,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从70%提升到95%;织布车间内,高速剑杆织机的转速从每分钟800转提升到1200转,产品合格率却从92%提高到98%;最让我触动的是成品仓库,企业自主开发的“纺织云平台”实时显示着全国32个城市的订单数据,财务总监告诉我,上半年他们通过“小单快反”模式,承接了1200多笔定制化订单,利润率比传统大宗订单高15个百分点。这家企业是全县传统纺织业转型的缩影——曾经靠“量大价低”打市场的“老纺织”,如今正通过数字化改造、个性化定制,变成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纺织”。
下午去的青溪镇万亩生态茶园,则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升级”。茶农王大姐一边采茶一边跟我说:“以前我们只卖鲜叶,一斤赚5块;现在村里办了茶叶合作社,注册了‘青溪玉芽’品牌,春茶炒青能卖到80块一斤,夏茶做成茶饮料原料,秋茶加工成茶饼,连茶梗都能做成茶枕。”更让我惊喜的是,合作社与电商平台合作开通了“直播采茶”,上周一场直播吸引了2万多单,其中80后、90后消费者占了65%。镇干部介绍,像这样的特色农业项目,全县今年新增了17个,带动2300多户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入1.2万元。这些变化说明,只要找准“接二连三”的路径,农业完全可以成为高附加值的“幸福产业”。
---此处隐藏3498字,下载后查看---
第三,坚持“城乡融合”,在乡村振兴上“再突破”。城乡融合不是“消灭农村”,而是“激活农村”。建议:一要完善基础设施,年内完成10条农村公路提质改造,新建5个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解决“最后一公里”运输难题;二要培育新型主体,实施“乡村创客”计划,吸引100名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三要推动“数字下乡”,建设“智慧农业大脑”,推广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技术,让农业生产从“靠经验”转向“靠数据”。
第四,坚持“破立并举”,在要素保障上“再攻坚”。要素保障是发展的“粮草”,必须未雨绸缪、精准施策。建议:一要“盘活土地”,开展“批而未供、闲置土地”专项整治,年内清理低效用地1000亩以上,推行“标准地”供地模式,实现“拿地即开工”;二要“撬动资金”,设立1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通过“财政+社会资本”模式,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三要“引进人才”,实施“县域英才计划”,对引进的高端技术人才给予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同时加强与职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产业工人,年内力争引进各类人才2000人以上。
同志们!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接力赛”,更是一场“攻坚战”。今天的调研,让我们看到了成绩,也找准了问题;今天的座谈,让我们凝聚了共识,也明确了方向。作为人大代表,我将始终与县委同频、与政府同向、与群众同心,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为全县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我相信,只要我们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闯”的精神挑重担,以“创”的劲头开新局,以“干”的作风抓落实,XX县的县域经济一定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交出一份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精彩答卷!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