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刚才,区人民检察院专委通过精心梳理的8个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全方位展现了生态文明领域司法实践的创新成果。这些案例就像一面面镜子,既映照出我们在生态保护道路上的成功探索,也反映出存在的不足与挑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深刻启示。与此同时,各乡镇街道、部门代表也围绕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交流。大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分享了在不同领域推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具体做法、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思路,碰撞出了许多智慧的火花。这场会议,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活动,更是我们贯彻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课”,让我们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是推动生态保护实践的“动员会”,激励着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投入到实际工作中。下面,我紧密结合会议精神,围绕“学、谋、干”三个关键维度,详细谈三点意见。
一、在真“学”上下足功夫,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犹如一股清澈的源头活水,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将其作为干部教育的“必修课”、实践行动的“指南针”,让这一重要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一)深学细悟筑根基,让理论武装成为生态建设的“指南针”。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学深悟透理论,才能在实践中不迷失方向。我们要把学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高度重视并切实将其纳入区委党校、干部培训中心的必修课程。通过构建“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实地调研”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系统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在专题讲座环节,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解读,从理论层面剖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实践路径,让干部们站在更高的视角认识和理解这一重要思想。案例教学则选取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案例和反面教训,组织干部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从实际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地调研更是让干部们走出课堂,深入基层一线,亲身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和挑战,增强学习的直观感受和切身体会。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力量,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带头研读《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逐字逐句学习,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同时,要认真撰写学习心得,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在交流研讨中,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确保学深悟透、知行合一,真正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行动。
---此处隐藏4302字,下载后查看---
(一)靶向攻坚治污染,守护蓝天碧水净土的“生命线”。聚焦大气污染问题,深化“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三源同治。工地扬尘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要加强工地扬尘管控,督促施工单位落实防尘降尘措施,如设置围挡、洒水降尘、覆盖物料等。餐饮油烟排放对空气质量也有一定影响,要加大对餐饮企业的监管力度,推广使用高效油烟净化设备,确保油烟达标排放。机动车尾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要加强机动车尾气检测和监管,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汽车,优化交通布局,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通过综合施策,确保PM2.5年均浓度稳定达标,让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强化水环境治理,推进永宁江、西江流域综合整治。永宁江和西江是黄岩区的重要水系,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要加大对两条流域的治理力度,加强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能力。完成1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提标改造,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同时,加强对流域内工业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确保水质稳定达标。严控土壤污染,对3家重点化工企业开展土壤风险评估。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对周边土壤造成潜在风险。通过开展土壤风险评估,准确掌握土壤污染状况和风险程度,建立“一企一策”修复方案。根据不同企业的污染特点和修复需求,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修复技术,对受污染土壤进行治理和修复,保障土壤环境安全。今年要实现“空气质量优良率超95%、省控断面水质Ⅲ类以上”目标,通过持续努力,让黄岩区的水更清、地更净。
(二)修复保护强根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桩”。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工程,这是保障生态系统稳定和功能完整的重要举措。推进长潭水库湿地公园建设,长潭水库是黄岩区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态宝库,湿地公园的建设有助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完成2000亩红树林补植,红树林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等重要生态功能,通过补植红树林,能够增强海岸带的生态防护能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中华穿山甲”“白鹭栖息地”等物种保护小区。中华穿山甲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鹭也是重要的生态指示物种,它们的生存状况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通过建立物种保护小区,为这些珍稀物种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加强对它们的保护和管理,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发展。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对宁溪、头陀等5处废弃矿山开展“边坡治理+复绿造景”。废弃矿山不仅破坏了地形地貌,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和生态问题。通过边坡治理,消除安全隐患;通过复绿造景,恢复矿山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旅游”示范点。将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既实现了生态效益,又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价值转化促发展,打通绿水青山的“致富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沙埠、富山等乡镇试点“碳汇交易”。碳汇交易是一种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通过将森林经营、农田管理产生的碳汇量纳入交易市场,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碳汇量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实现减排目标。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还能为乡镇带来额外的经济收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生态+文旅”产业,打造屿头“柔川古村”、上郑“圣堂花海”等精品线路。黄岩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将生态优势与文化特色相结合,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年内培育5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通过示范引领,提升生态旅游的品质和影响力,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杨梅、枇杷等林下经济。林下经济是一种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实现立体种植养殖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在杨梅、枇杷等果园下种植中药材、食用菌或养殖家禽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建设10个“标准化生态农场”,推广生态种植养殖技术,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让农民共享生态红利,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同志们!生态文明建设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当好生态保护的“守护者”,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当好绿色发展的“践行者”,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当好美丽*的“建设者”,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共同绘就“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新画卷,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黄岩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