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荣幸能有这次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心得。这次为期五天的专题培训,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辅导,又有触及心灵的现场教学。几天下来,我感觉收获满满、受益匪浅。这不仅是一次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再充电”、精神的“再补钙”、行动的“再赋能”。下面,结合我个人的工作和思考,谈几点粗浅的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共勉,不当之处,也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深学细悟中校准思想航向
坦白说,在参加这次培训之前,对于总书记总书记视察我省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我一直都在学习,也自认为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能复述出其中关于“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筑牢国家XX生态安全屏障”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也明白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
然而,这次系统性的培训,特别是通过老师们的深入解读和学员们的热烈研讨,让我对这些重要论述的理解,实现了一个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刻转变。我开始真正理解,这些指示精神并非孤立的政策条款,而是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为我们XX的发展量身定制的战略擘画。它深刻阐释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省、我们县所处的历史方位、所肩负的时代使命。
---此处隐藏1663字,下载后查看---
三、从“看人行”到“思己行”,在互学互鉴中激发内生动力
这次培训安排的现场教学,对我触动很大。我们前往兄弟XX县,实地感受了他们在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先进做法。说实话,看的时候,我内心五味杂陈,既有羡慕,更有压力。我们常常感叹自身基础薄弱、条件有限,但看到别人在同样的政策环境下,能够想出那么多的好点子、干出那么多的新名堂,我深刻地认识到,最大的差距,不在资源禀赋,而在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就像有位学员在交流中提到的,我们要始终迸发“不服输、敢争先”的精气神。这种精神,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我们不能再满足于“过得去”,而要追求“过得硬”;不能总是“看人行”,而要多想想“我该怎么行”。有专家提到,乡村振兴的核心之一,是实现从“依赖土地”到“依托土地”的理念转变。这个“一字之差”,背后是发展思路的根本不同。是固守着一亩三分地,还是把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去撬动更多的资源、发展更多的业态?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我们不能简单地模仿照搬任何地区的成功模式,但必须学习他们那种敢闯、敢创、敢干的精神。我们要正视差距,但不能妄自菲薄。我们要把外出学习看到的“风景”,转化为回来后改变我们本地“风貌”的强大动力。要将总书记的嘱托,将省委市委的部署,内化为我们每个人奋力追赶、争先进位的行动自觉,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XX县经济社会高质量追赶发展的实效。
各位领导、同事们,五天的学习是短暂的,但它点燃的思想火花,带来的深刻启示,将让我受用终身。这次培训是一个加油站,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将把这次学习的“心气”,转化为履职尽责的“锐气”;把研讨感悟的“思想”,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力量”。立足本职岗位,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XX篇章,贡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