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做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监测工作
(一)在新字上求突破,多形式适应监测体系。自xx年xx省开展县域经济监测以来,随着社会发展的要求,监测体系先后进行了5次调整,最新的监测体系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全面与专项相结合,质量与效益相结合,着重反映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统筹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聚焦发展实际,充分体现县域差异化发展,实行分类监测,更好的发挥监测“指挥棒”作用。在新字上求突破,紧紧跟进全省步伐,积极关注和适应主导产业指标、结构性指标和特色指标的监测。
(二)在拓字上下功夫,多渠道开展县域监测。按照全省县域经济监测制度,高质量完成季报、年报工作,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监测所需要资料。月度数据发布后,及时掌握县域月度指标的增减变化情况,既关注总量,又关注变量,并及时反馈县区,要求县区做好精准分析,适时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研,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切实做到问题找准、建议可行,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三)在融字上见实效,多角度运用监测结果。监测评价结果具有很强的推动性和引领性,正确运用监测结果,监测才有意义,才有生命力。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遵循科学,在融合发展上见实效。监测指标排名反映本区域行业发展状况,排名靠前的领域,持续用力、继续保持;排名靠后的领域,要正视问题、精准施策。综合监测结果则反映本区域在全省县域经济竞跑之路上,取得的成绩和发展水平。要立足实际,科学分析,正确发力,提高综合协调质效,持续激发内生动力。
---此处隐藏2243字,下载后查看---
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使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入新的赛道,我们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常观大势、常思大局,迎难而上、担当作为,聚焦“四面手”,力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以政策引领为“舵手”,激发县域活力。近年来,xx提出大力推进“一县一策”,促进县区争先进位、错位发展、协调互动,形成“一业为主、多业并存”的发展格局,把“农业园区、工业集中区、飞地园区”作为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增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承载能力和综合实力。各县(市、区)要寻求增量,做大体量,培育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强化根基。以政策落实为引领,统筹推进要素保障相关工作,动态跟踪供需情况,及时掌握各领域的要素需求,对重点地区、重要行业的技术、土地、人力等要素保障问题进行全面摸排,并督导尽快解决,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二)以统计监测为“助手”,提升服务效能。一是目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监测指标体系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根据各地发展特点,开展差异化监测考评。监测体系随经济发展,适时会有调整,要积极跟进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步伐,开展好新时期县域高质量统计监测。二是充分发挥县域高质量监测“指挥棒”作用,要正视差距,在县域发展竞争中找准主战场,发挥优势,在特色发展中选准主攻点,扬优势、固基础、促提升。三是坚持提高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积极适应新形势面临的新要求、新标准、新挑战,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核心,高质量做好“数库”,高标准当好“智库”,充分发挥“参谋部”作用。
(三)以实地调研为“推手”,强化问题导向。一是围绕重点深入基层调研。要深入基层,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调查研究,掌握企业经营状况,摸清企业需求,把准经济脉搏,着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和短板。二是部门协同推进形成发展合力。充分发挥政府经济运行调度联席会作用,精准组织调度,行业主管部门要及时对接沟通,对先行性指标、下滑性指标以及苗头性问题,分析原因,重点关注、及时预警。三是持续加大监测分析力度。以实地调研为推手,开展全市工业发展、项目投资、文旅消费等专项调查调研,采用SWOT方法,分析优、劣势,找准问题,推动全市县域经济良性发展。
(四)以产业链为“抓手”,压实发展根基。一是坚持“以市带县”。进一步明晰各县发展定位和比较优势,扩大“一县一策”覆盖面,坚持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市带县”的要素集约体系、“以城带乡”的协调发展体系、“以园带链”的产业融合体系,精准发力、久久为功。二是着力打造产业链。聚焦全市“3+5”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落实链长制工作,着力提升重点产业链吸附力、融合力与竞争力,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强化要素吸附能力。紧盯营商环境,创新服务举措,落实“双招双引”政策,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吸引人才回家、项目回乡、资金回流,形成县域内土地、人才、资金、产业汇聚,切实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