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地处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南部、黄河中游壶口瀑布之滨,国土总面积2931平方公里,辖4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1.2万人。近年来,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书记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积极融入新时代延安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六四”工作布局,坚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奋力走“生态优先、文旅融合、立工强农、全民营商、优教聚才、城乡共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尤其是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县域首位产业,加快推进景点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以壶口5A级景区为龙头,黄河文化和黄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抓手,丰富旅游休闲产品和消费业态,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整合文旅优势资源,聚力实现特色文旅产业全域化,2022年成功创建壶口瀑布5A级景区、秋林抗战纪念地4A级景区和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县,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449.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47亿元,文化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一)旅游资源质优富集,特色优势明显。全县旅游资源集中分布于黄河沿岸,是延安“两圣两黄”旅游重要板块,拥有国家5A级景区黄河壶口瀑布、4A级景区秋林抗战纪念地及3A级景区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牡丹园、县博物馆等景点,尚有文字记载较早的盘古山、金代以前重要军事遗址石堡寨、孕育山水之间层峦叠秀的如意瀑布群等重要人文自然景观,形成了以壶口瀑布为龙头、以石堡寨、秋林抗战纪念地、蟒头山、如意瀑布群为融合区的五大文旅资源富集区,为推动县域旅游全域化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文化彰显力足。《水经注》记载“禹治水,壶口始”,壶口是大禹治水的始发地,是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传承地,是爱国名曲《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地,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验地。盘古滚磨成婚的传说在宜川广为流传,碾子沟、盘古山遗迹尚存。宋代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记载“牡丹出丹州、延州”,宜川古称丹州,是牡丹的发源地。北宋名儒胡瑗、张载曾在此传道授业、教化民众,被后世誉为“安定流韵”、“横渠遗风”,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全县旅游强大的生命力。
(三)旅游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宜川旅游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壶口瀑布景区为龙头的文旅产业体系,培育了壶口景区4D影院、九曲黄河漫游馆、古渡口小镇民宿等业态,发展了壶口镇昝家山、羊家庄等一批省级旅游专业村,全县拥有星级酒店5家、酒店旅馆97家、床位6395张,带动从业人员2.6万人。2023年,壶口景区接待游客204.51万人次,门票收入1.14亿元,游客量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景区综合收入超过疫情前水平,壶口瀑布旅游区品牌传播力排名全国5A级景区第18名、全省第1名。
(四)产业融合度较高,发展趋势好。宜川是延安红色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前置节点,壶口旅游持续增长的客源市场为秋林抗战纪念地、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及城区、镇区形成了游客分流,旅游与果业、林业、教育、体育等产业不断融合,发展特色农家乐55家,旅游商店231家,苹果观光采摘园50余处,壶口景区入选文旅部兴村旅游精品线路,宜川稠酒、山水醇芳酒分别入选国家、省级非遗工坊,兴华酒业入选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旅游+”、“+旅游”延链补链强链步伐不断加快。
---此处隐藏2040字,下载后查看---
(一)明确发展定位,培育特色文旅业态。坚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统领,抢抓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加快推进景点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以壶口5A级景区为龙头,以大壶口区域为示范,以沿黄公路为辐射轴,以黄河文化和黄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抓手,围绕“五大片区”拓展文旅业态,丰富旅游休闲产品和消费业态,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整合旅游优势资源,聚力实现特色旅游产业全域化。一是以黄河壶口瀑布为主题展示区,以石堡寨片区和如意片区为文旅融合区,挖掘大禹治水、旱地行船、龙王辿遗址、黄河大合唱等黄河文化资源,以及剪纸、刺绣、根雕、说书、宜川胸鼓、壶口斗鼓等黄土风情文化资源,引入一流文旅策划、投资、运营企业,打造集文化展示、文化体验、休闲观光、实景演艺、精品民宿、乡村旅游为一体的黄河沿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形成黄河旅游首选目的地。二是以秋林抗战纪念地与看花园片区为节点和枢纽,提升秋林抗战纪念地基础设施,完善景区内部旅游线路,挖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看花园牡丹文化,以红色培训、红色体验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秋林抗战纪念地的红色元素、红色历史、红色遗址,策划打造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寓教于乐体验和休闲消费融合的红色文化旅游休闲体验区,推进丹-秋-壶旅游功能一体化,激活宜川旅游东西主轴线。三是以蟒头山、鹿儿川及沿线清水湾、太平、官庄等传统文化村落为承载地,充分利用山、水、林等生态空间和驿站、驿道、传统村落等人文资源,培育发展休闲康养、户外运动、艺术采风、民俗体验等各类业态,形成宜川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补充区。
(二)培育市场主体,激发旅游发展活力。牢固树立“兴企强县”理念,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培育壮大市场经营主体,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一是做大县属国有文旅企业,依托县城乡投资运营集团,发展壮大黄河壶口旅游开发公司、壶口文化传媒公司,运营开发秋林抗战纪念地、石堡寨、如意瀑布群等景区,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深化与省内外大型文旅企业合作,引入先进理念、管理模式、市场融资、人才支持,实现借梯登高、跨越发展。二是加快培育文旅民营企业,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分行业、分层次培育和发展壮大一批经营主体和服务机构,支持本土企业投资旅游酒店、特色餐饮、精品民宿、文化演艺、农特加工、交通运输等,引进一批特色专业旅游企业,发展康养休闲、文创研发、体育赛事等,以及体验式演艺、沉浸式娱乐、艺术品经营等新业态,带动文旅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三是扶持文旅个体经营主体,制定全县文旅行业服务经营标准,规范文旅个体经营行为,提升标准化服务水平。培育壮大民间艺人队伍,支持文旅协会、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开展非遗展演、民俗演艺、手工制作等经营活动,传承刺绣、剪纸、面花、黄河石头画等民间制作技艺,加工制作特色旅游商品,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三)完善政策机制,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树立市场化经营理念,优化旅游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支撑带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完善文旅产业项目库,按照“一项一案”科学编制项目方案,积极争取旅游发展基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加快实施以壶口瀑布为核心的通景公路工程,完善以旅游服务功能为主的配套提升工程,强化以优质供给为主的业态培育工程,推进景区全面提档升级。二是制定出台《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旅产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文旅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加快推进“五大片区”旅游项目策划招商,优化旅游营商环境,建立企业跟踪服务机制,突出解决旅游项目用地问题,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运营。鼓励社会资本以及设计策划、建设投资、管理运营、技术支持等方面的经营主体,参与文化和旅游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三是建立完善文旅产业投融资平台,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业务和旅游企业生产经营特点,通过优化信贷管理体系、丰富信贷产品等方式,积极对接旅游企业融资需求。支持县级国资平台开展文旅板块投资,承接事业单位市场化业务,划拨商业经营性资产,逐步承接景区运营业务,引导投融资平台逐步成长为有主营业务、稳定现金流、盈利能力的产业实体。
(四)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消费体验,让游客享受高品质服务。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全县涉旅经营主体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发达地区酒店管理、餐饮经营、特色民宿、文化演艺等先进模式,聘请院校相关专家来宜授课培训,不断提升本土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并鼓励支持企业加盟品牌化经营。二是依托县职教中心,建立与高等院校合作培训机制,开设旅游规划、导游讲解、酒店管理、舞蹈演艺等培训班,积极培养文旅本土专业人才。常态化开展“宣传讲解推广员”“本土特色美食大赛”“餐饮住宿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文旅行业服务技能。三是持续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强化部门联动执法监管,建立涉旅企业网上查询数据库、信用档案,加强举报投诉办理,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完善旅游景区管理制度,在旅游旺季,结合自身承载能力,落实预约、限流、错峰机制,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增加弹性供给、实施潮汐车道管理、设立备用停车场等措施,提升便利化服务水平。
(五)加强文旅融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树立“大文旅、大融合”理念,大力发展“旅游+”、“+旅游”,推动文旅融合、农旅牵手、工旅联动、体旅结合、教旅互动、商旅并进、科旅共生、城旅共建共享,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一是扎实开展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围绕“五大片区”开发,规划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发展一批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精品民宿、特色餐饮等旅游产品和业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主题乡村和特色小镇,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一批观光采摘、自然教育、生态露营、户外运动、森林康养等旅游产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二是实施旅游业赋能城市更新行动,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和黄河流域特色文化旅游城市定位,聚焦“宜居宜业宜游”目标,稳步实施城市更新项目,统筹推进建筑更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功能完善、城市数字化设施建设等,以城市好味、城市好景、城市好街、城市好展等内容深入开展“城市巡游记”专项推广,加强主客共享,提升旅游城市品位。三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宜川本土特色文化,研发推介特色文创产品,打造宜川味道系列小吃品牌,加强宜川胸鼓、宜川蒲剧、宜川稠酒、壶口斗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市场化、产业化开发,着力增加可看、可听、可吃、可触、可住、可玩、可带“七维”体验项目化、市场化数量。四是精心策划系列文旅宣传活动,常态化开展“黄河大合唱”演艺,认真研究协商壶口景区“一票通两岸”的实现方式,探索以壶口门票优惠换过夜游客增量、消费增量的具体办法,积极引导艺术节、音乐节、艺术展览、文旅展会等业态发展,不断提升宜川旅游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