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志丹县是中国革命的红都,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将军的故里。全县总面积3794平方公里,辖7镇1办109个村,总人口有15.5万。近年来,志丹县认真贯彻总书记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及总书记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探索形成了村集体经济“1551”发展模式(即:每村1座百吨冷库、50亩果园、50万元互助资金、1个千头猪场)。目前,全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09个,集体成员10.7万人,集体资源性资产422.5万亩,经营性资产3000万元,全部按股份(份额)量化到集体成员。在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重新焕发活力,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途径。去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500万元,比上年度增加19.5%,百万元强村达到2个,50万元以上村达到4个,30万元以上村达到18个,10万元以上村达到30个,5万元以上村达到55个。全县农村集体经济逐步成为“牛鼻子”“主阵地”和“桥头堡”。

一、主要成效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了组织领导,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由“口头说”向“全面抓”转变。一直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停留在“口头上”,村集体经济清零壮大问题没有实质性推进。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上了议程。特别是本届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部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及管理工作,积极推行县镇村“三级书记”亲自抓、党政协同、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县级包镇办(中心)领导多次到镇村调研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认真落实“四下基层”要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进村入户宣传有关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听取居民群众意见建议,现场研究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谋划发展思路。在村“两委”换届中,对村集体发展果园不足50亩的不予提名,上届任期内村集体果园达到100亩以上的破格提名,有效提升了村“两委”抓产业、谋发展的能力。县级层面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十条措施》及《关于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5个专项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组织保障、政策保障。

(二)坚持资金驱动,强化了投入保障,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由“零投入”向“大支持”转变。早在2013年前,农村集体经济投入得不到有效保障,有的村集体经济建设匮乏无力,多年没有任何投入。2018年以来,县上每年列支1000万元支持村集体流转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列支100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注入互助资金4600万元,有效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10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完成建档立卡、评级授信,其中8个村用信达400万元。包村部门、驻村第一书记把精力主要投在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每个部门每年投入不少于5万元,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使村集体经济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引擎、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主渠道。县财政每年列支村集体经济管理人员专项补助资金,对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村,村干部工资增加到5万元;对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村每年奖补5万元,明确50%用于村集体经济管理,50%用于管理人员奖励。建立奖励调动机制,有效提升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坚持产业带动,强化了统筹培育,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由“零支撑”向“兴产业”转变。全县以大产业布局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全力构建相互支撑、整体协同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每个村集体果园不少于50亩,其中流转挂果园不少于10亩,推进集体经济与优势产业同步发展、同步壮大。全县村集体果园达到1.1万亩,面积最大的村达到400亩。坚持发展特色种养,以当年有收益、长期有效益为目标,通过以奖代补支持村集体流转土地,发展特色杂粮种植和生猪、湖羊、中蜂等特色养殖。全县有95个村至少发展了两项集体产业,76个村组建了农机和农技服务队,促进了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四)坚持管理制动,强化了全面管理,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由“单一抓”向“全面管”转变。印发了《志丹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监管平台上线使用实施办法》《志丹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监管平台上线使用实施细则》《志丹县金融支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细则》《关于在全县农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问题专项治理的工作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加强了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在“三资”管理平台构建上开创“一体一站”模式,打造了一个集“线上审批+支付+记账+报表”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志丹联社的银农直联接口,实现资金账户的操作与银行账户的实时联动。如杏河镇在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上,采取“政经分离、村财乡管、平台运行、按季公开、年度审计”的方式,村集体“三资”台账管理规范。综合运用专项监督、审计监督、财政监督、舆论监督等手段,采取对账检查、联合监督检查、问题调查等方式,对涉及部门和镇域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推动监督落地落实。

(五)坚持合同牵动,强化了规范整顿,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由“简单化”向“规范化”转变。过去,农村集体经济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处于无序、粗放、混乱状态,发包年限、设定金额、操作流程都不规范,有的是口头合同,有的是包包账,有的是片片账,合同有时流于形式,极不规范。今年,全县召开了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安排部署会、培训会、推进会、专题会等,组建了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工作专班,建立了督导检查工作组,深入镇办(中心)进行研判分析,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同进行了全面排查和整理,全面明晰清理范围,对资源类合同、资产类合同、资金类合同、建筑工程类合同和其他类合同制定了一套清理计划,组织镇村干部进行清理收集,确保应清尽清。镇办(中心)党委(总支)书记、村党支部书记签订《干部承诺书》122份。全县组织镇村干部与历任村干部见面,并填写《志丹县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历任村支书见面确认书》。截至目前,小程序录入5067份。

---此处隐藏4544字,下载后查看---

(一)从精心谋划抓起,超前布局,系统思维,拓展新视野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长远的谋划、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投入。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必须要在思想上先行一步。县镇村干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认真学习总书记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总书记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中省市县有关村集体经济发展及管理的有关文件、会议精神;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在实践中学,在学习中融会贯通,不断开拓视野,增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县镇村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最关键是产业振兴,而村集体产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深刻认识到全面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是一项必须补齐短板、势在必行、必须干好的工作。尤其是村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村“两委”班子要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必须实现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的目标。二是统筹谋划要到位。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有超前的规划,弄清楚村子当前应该发展什么,长远发展什么,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蓝图。县镇村干部要聚焦“苹果、畜牧、设施农业、小杂粮”四条产业链,按照村集体经济“1551”发展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充分掌握镇情、村情、民情,结合实际进行会商研判,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因地制宜、因村而宜制定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当前发展路径,路径一旦确定,就要义无反顾的走下去,切记半途而废。三是政策支持要到位。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离不开行政推动,离不开政策支持、离不开投入驱动。村集体产业更是如此。目前,我县出台了“十条措施”、苹果、畜牧、村集体经济、家庭农场、金融支持农业五个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及产业、组织、人才、文化、生态五个振兴方案。为推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建议省市县要进一步出台一系列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政策,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是重要保障。建议省市要将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持续加大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全方位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实效,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对于村集体苹果产业而言,要以“一亩果三头猪两吨肥”为目标,走果畜循环发展之路;要采取果农主体投、油气企业帮扶投、镇办(中心)组织投、村集体猪场就近投、财政支持投的“五投”等途径,全力组织好有机肥投入,确保达到地肥树壮的效果。

(二)从全面培育抓起,突出优势,典型示范,打造新品牌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发展村集体经济,抓好村集体产业是基础,培育典型是关键,打造品牌是支撑。一是注重农业产业的培育。村集体产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历届村委“班子”持之以恒抓起来的,我县是属于典型的山岭沟壑区域,村与村的具体情况不同。山岭村,适合发展苹果、畜牧、小杂粮等产业;川道村,适合发展棚栽业;城郊村,适合发展养殖、旅游等综合性产业;有旅游景点的村,适合发展文旅融合产业。具体来说,以苹果产业为主的村集体产业,要注重做好苹果产业包抓责任落实、防灾减灾、肥力投入、精细管理等重点工作;以生猪养殖为主的村集体产业,要注重做好养殖管理、动物防疫、肉品销售、粪污综合利用、果畜循环发展等重点工作;以设施农业为主的村集体产业,要聚焦特色、因村而宜发展火龙果、草莓、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以种植小杂粮为主的村集体产业,要在产量和深加工上下功夫;以富硒农业为主的村集体产业,要加大富硒有机肥料的投入,做好产品认证检测等工作;以综合性产业为主的村集体产业,要注重做好融合发展这篇文章。二是注重典型示范的培育。围绕“1551”发展模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规模,切实增强村集体引领带动农村发展能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发展壮大,争创国家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新活力。完善农村供销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电商覆盖率,推动城乡物资流通顺畅。围绕主导产业,加大返乡创业工作力度,大力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鼓励志丹籍企业家、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务工人员等回乡创业,引导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聚集,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注重产品品牌的培育。在苹果产业方面,借助“延安苹果”的品牌影响力,在有机绿色上做文章,持续加大苹果宣传和推介力度,促使志丹苹果走出去,在各大超市、学校、食堂、车站、码头都能到看得到、品得上,不断提升志丹苹果的知名度,真正的把志丹苹果产业做强做大,成为老百姓口中的“银窝窝”“金蛋蛋”;在畜牧产业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肉产品的监管,在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方面进行全链条监管。进一步做强“志丹羊肉”品牌。在设施农业方面,积极做好龙果、草莓等特色品牌;在小杂粮方面;大力发展谷子、荞麦、杏仁等小杂粮主食产品、方便食品,拉长产业链条,打响较量“志丹荞面”“志丹小米”“志丹黄芥油”“志丹山杏仁”等一批特色品牌。

(三)从“三资”监管抓起,下茬整顿,多口切入,采用新举措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今年,全省上下扎实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专项行动,旨在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从小切口入手,推动集体经济实现规范管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是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一是加强资金管理。要加强村干部培训,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合理的使用村集体资金。要加强资金日常管理,村上每出一笔钱,都要有审批流程和登记台账,登记清楚用钱用途、金额等具体信息。要严格账户管理,各村(居)设立一个基本结算账户,严禁“多头开户”、公款私存。要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推动村务公开,扩大村民监督和参与度。二是加强资产管理。要完善农村资产清产核资监管制度,资产是在变化着的,故应将农村集体资产清查、核对、登记等作为常态化的工作,按年度定期清产核资。要完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流转交易监管制度,在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和交易平台建设中,应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和交易办法,细化交易流程和规则,保障产权交易活动公开、透明。规范线上产权流转交易,要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运营监管制度,严格集体资产使用。要以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为切入点,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提高集体资产利用效率。三是加强资源管理。充分挖掘城郊村的生态资源及土地资源优势价值,培育农家乐、采摘园、集体农场等新业态。高效整合资源,优化集体经济发展格局,将村集体土地出租,实现集体租金收入。

(四)从改革创新抓起,瞅准方向,优化要素,探索新路径统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当下,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要抓好社会化服务、专业合作社及基础设施完善等工作。一是不断加强社会化服务建设。全县计划完成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面积2万亩。按照“约定有合同、服务有标准、过程有记录、人员有培训、质量有保证、项目有监管”的“六有”标准,选择一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比较充分、工作积极性高,基础条件扎实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专业服务组织、农机大户、集体经济组织等作为项目实施服务主体,着重推进农业生产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种模式,形成全社会关注生产托管服务、支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良好氛围。二是不断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要培育好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的组织。通过村集体入股专业合作社来实现收入,增加村集体收入。三是不断加强农村产权交易。要把农村产权交易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相结合,紧盯“1551”目标要求,通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来进一步规范村集体经济合同管理,守护农村集体资金安全,持续壮大村集体收入。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四荒地”使用权、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等8大类交易品种全部纳入交易范畴,将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股份合作社等法人全部纳入交易主体,有力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工作。

(五)从跟踪督考抓起,挂钩业绩,压紧责任,建立新机制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壮大需要在督查检查、考核评估、长效机制上下力气,切实夯实县镇村三级抓村集体的责任,强化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持续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在督查检查上持续用力。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果业局等部门单位要采取常态化督查、定期督查、专项督查的方式,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督查检查,重点要紧盯村集体产业发展情况、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三资”管理、村集体猪场投产及冷库综合利用等,深入镇办定期进行现场督查,跟进整改进展情况,并对整改不到位的问题及时进行跟踪问效、通报批评。二是在考核评估上持续用力。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及时制定全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考核方案,坚持问题、过程、目标和结果导向,将村集体经济列为单项奖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资产、资金和资源管理情况、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分红情况、土地确权、村集体猪场投产及冷库综合利用等纳入年终单项考核。对于考核有显著成效的镇办(中心),要予以表彰和奖励,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为志丹县农业农村相关工作做出贡献。考核排名靠后的镇办(中心)要进行通报批评。同时,将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村干部奖励报酬挂钩,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与干坏也不一样。三是在建立机制上持续用力。在行政推动方面,要持续落实《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十条措施》及《关于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5个专项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在财政投入方面,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单位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出台有关财政资金向村集体产业倾斜的办法,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在责任落实方面,继续落实好县镇领导包抓果园责任,落实好油气企业包抓果园责任,落实好村干部是发展村集体产业的“第一责任人”。在激励奖励方面,要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出台村干部发展产业奖励办法,提高村干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要出台全县封山禁牧监督管理办法,提高村干部抓封山禁牧工作的责任心,这也作为考核村干部工作成效的一项主要内容。在“三资”管理方面,继续落实好《志丹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监管平台上线使用实施办法》等,强化“三资”管理,有力开展好合同清收工作。出台关于村集体冷库利用、猪场投产等办法,切实盘活村集体资产,增加村集体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