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XX市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聚力打造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有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市农村居民收支实现平稳增长。
一、农村居民收入稳中有进
(一)农村居民收入位居全省第二位
上半年,XX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33元,同比增加844元,绝对额位居全省第二位;同比增长6.4%,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十位。
(二)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此处隐藏3819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挖掘特色农业资源,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构建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的特色产业平台体系,聚力打造高品质菜草畜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农业+”教育、文化、休闲、旅游、康养、科普等融合业态。二是提升农民创业能力。引导和规范各类资金下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支持返乡农民创业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等。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特色农产品经营,发展农村电商、短视频直播带货、定制农业等新业态,拓宽农民的就业增收来源。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完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通过契约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让农民参与产业增值收益分配。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推动扩大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使种粮农民有效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二)靶向发力,激发农民收入潜能
一是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岗位信息推送、求职意愿摸排等工作,举办线上线下专项招聘活动,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将培训资源向年龄偏大劳动者群体适当倾斜,提升农民工素质。二是优化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群,落实产业就业等开发式帮扶措施,通过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开发公益性岗位、提供技能培训等形式,增加其就业机会。对缺乏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群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确保应保尽保、应扶尽扶。三是创新联农带农形式。支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农企合股、分红奖励等多种模式因户施策、分类联带,设置多种收益分配方案供农户选择,让小农户搭上产业发展顺风车。有序引导长期务农的农户树立现代农业意识,学习掌握一定经营管理技能,并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成长为家庭农场,发展为现代农业经营以及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和骨干力量。
(三)同频共振,释放消费新动能
一是健全城乡消费市场体系。推进县域城乡各类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商超门店规范化建设,补齐农村冷链、物流、配送、仓储等短板,融入区域专业物流体系,促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惠及农村居民。全面加强农村市场管理、食品安全、质量监督、消费维权等,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优质产品和服务。二是补齐普惠公共服务短板。加快推进县域内公共服务资源普惠共享,提高农村教育、培训、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和公共服务财政保障强度,优化机构布局,建设县乡村衔接配套的服务网络,分类探索综合配套、专业规范、集约高效、广泛参与、持续运营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让农村居民就近享受低成本高效能的公共服务,增强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拓展消费场景。结合文旅、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普及绿色健康消费理念和方式,引领农村居民消费新风尚。规范直播带货、视频展示、场景体验、图文宣传等新型营销方式,加强电商平台和售后服务监管,有效维护农村居民消费权益。注重树立正确消费观,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把握好超前消费的度,避免透支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