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设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高新区。经过近40年的发展,全国共有407家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含苏州工业园区),据研究机构测算,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GDP占全国GDP的四分之一。产业园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肩负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为全国产业经济发展探索了成功的经验与模式。
在产业园区化发展引领下,我市积极探索推进产业园区化发展。2009年4月,安塞工业园区破土动工,我市拉开了产业园区化发展序幕,各县区也积极探索推进园区化发展路径。2016年2月,市四届六次人代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首次明确了全市产业园区布局和发展目标,提出了“三区九园”工业产业格局、“四核百园”农业产业格局、“一核四片”文化旅游产业格局,2016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产业园区建设现场会,观摩了全市12个县区的产业园区建设情况,研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产业园区建设工作。2016年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延政发〔2018〕3号)、《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园区建设行动计划》(延政办发〔2018〕34号)等政策文件支持产业园区建设。2021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7〕110号)精神,结合我市17个工业集中区存在的总体规模小而散、同质化问题突出、集约度低、资源利用率不高、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原则,深入调查研究各个园区发展现状和趋势,从园区发展功能、产业发展方向、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判,对全市产业园区发展进行了布局调整,形成定位相对明晰、发展方向相对明确、各具特色的14个工业集中区。全市产业园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乱到治”的发展历程。
二、产业园区发展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三个年”和“四个经济”为主要抓手,以打造“五集四区”(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政策集成支持;产业升级示范区、科技创新先行区、改革开放引领区、吸纳就业核心区)为目标,扎实推进各类产业园区高质量转型发展。
---此处隐藏7413字,下载后查看---
赋予园区管委会自主决策权。优化园区预算管理模式,实施独立核算机制,理顺与辖区乡镇、街道的关系,依据行政区划管理有关规定确定园区管理机构管辖范围。鼓励园区创新选人用人机制,赋予园区中层干部管理权和核定编制内用人自主权。支持园区按规定实行聘任制及绩效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政策机制。深入落实强化市场主体要素服务保障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出台专项配套举措,组成高含金量“政策包”精准施策,全面落实既有《关于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16条措施》《延安市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条措施》等政策。创新建立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围绕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投融资、招商引资、产业集群、要素保障、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研究出台《关于支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开展延安市高质量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活动,加强对园区发展的正向引导和反向激励,激发园区发展内在动力。
深化运营体制改革。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支持园区组建运营公司,应用市场化手段推进园区资本运营、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构建专业化管理队伍和体系。健全行政审批制度,通过自然资源、规划、建设、环保等部门职能授权,赋予园区管委会相应行政职能,将行政审批核准备案职能最大限度下放到园区。园区设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或帮办代办窗口,做到“园区的项目园区批”“不出园区、一窗受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制定企业项目服务承诺清单,保障企业投资顺心。建立园区管委会和园区内企业评议政府职能部门机制,倒逼相关部门改进作风,优化服务。
加强要素保障。推行要素优先保障项目清单制度,建立重点项目库、重点企业库、重点需求库、重点人才库、重点技术库等资源库,统筹全市土地、能耗、环保、资金、人才等指标优先支持园区高新技术项目。探索推行土地弹性出让年限以及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应措施。深化“标准地”改革,适度储备园区用地,盘活存量土地,提升园区土地资源利用率。
赋予园区投融资改革自主权。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基金群,用好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市级设立母基金,按行业成立子基金,积极对接国开行、农发行等国家政策性银行,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支持县域融资平台公司采取股权入股、项目代建等方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开发。发挥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作用,解决园区企业流动资金、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厂房扩建等筹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