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产业是群众增收最重要的基础。”大渡岗乡依托“世界最大连片茶园”的独特优势,整合利用3432.9平方米的闲置场地,建设了茶产业共享工厂、茶咖科技人才实训基地、亚洲象创意体验园,并打造了5个茶旅融合示范点。这些新平台吸引了20名“新农人”返乡创业,为当地村民提供了60个长期稳定岗位,累计带动就业超过万人次,实现了户均年增收2万元。昔日“沉睡”的资源,真正变成了富民强村的“强大动能”。在产业升级方面,大渡岗乡探索出“政府+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创新合作模式。通过政府完善配套设施、企业做强产业链、村集体入股运营、村民投工投劳的方式,共同推动2000亩茶园提档升级。随着茶园向园区、景区延伸,部分产区干毛茶价格从每公斤100元提升至500-1000元,群众的收益显著增加。茶农邱承兰表示,以前茶叶不好卖,现在茶园经过改良,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也很显著,茶叶好卖多了。大渡岗乡还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农户探索“稻+小龙虾”等复合种养模式。以大荒田村为例,自2023年引入稻虾共养模式以来,已有31户村民参与,700亩田地年产虾量超5万公斤,年产值超700万元,户均年增收达10万元。种植户卿治民表示,现在搞稻虾共养,虾和水稻都能带来收益,一亩地的产值能抵过去好几亩,生活一下子就富裕起来了。
在就业方面,大渡岗乡通过推动政企协同,构建了多元共建共赢的就业格局。通过“社企共建”模式,乡村与企业、茶场、村集体“强村公司”形成了稳固合作关系,依托茶山“地摊经济”、民宿经济、茶旅配套等业态,持续拓展就业岗位。目前,沿线已新增农家乐4家、露营基地1家,群众依托旅游增收,每月可达2500元。露营基地经营者魏春介绍道,她们改造了20多亩荒地,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休闲娱乐场所,未来能为当地村民增加收入,并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满足大家在家门口就业的需求。此外,大渡岗乡围绕企业用工和村民就业需求,建立了动态人才培训机制,量身定制培训计划。每年培训农技、服务礼仪、文艺演出等各类技能人才超过1000人次,通过“技能大赛”“工匠比武”等形式,培养本地“乡村工匠”。这些技能人才为当地重点企业输送了稳定劳动力。目前,全乡茶旅企业直接带动就业人数已突破1500人,实现了群众就业和企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大渡岗乡还注重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并不断完善“政校企”三方协作机制,推动“产业+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大渡岗乡累计引进专业茶科技人才20余名,培育本地实用人才60余人,吸引20多名返乡创业“新农人”扎根茶山,以技术创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跃升。返乡创业的“新农人”郭文博表示,过去认为外面的机会更多,但现在家乡提供了许多优质平台和政策,吸引着他们这些年轻人回来闯荡。他希望通过努力,吸引更多当地年轻人回流,带动就业,让他们更好地在家乡发展。这种从“劳力输出”到“产业嵌入”的转变,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
---此处隐藏4354字,下载后查看---
当前,全D上下正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求我们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行动。如何将D的创新理论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怎样让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答案就是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学”深悟透是实践创新的源头活水。景洪市“景快办”品牌的诞生,绝非偶然的技术改良,而是深学细悟中央精神、精准把脉时代需求后的主动求变。它超越了传统政务服务的物理提速,触及政府运行机制的深层变革,通过流程再造与数据赋能,将“门难进、事难办”的旧印象转化为“高效便捷、暖心爽心”的新体验。群众满意度的跃升,印证了“学”的真实性一唯有学以致用,将政策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方能击中民生痛点,疏通治理堵点。“景快办”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学思用”中“学”的核心要义: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瞄准实践靶心的思想武装,是打破路径依赖、开创工作新局的智慧源泉。
“思”谋善断是联通上下的核心枢纽。州委州政府一改“公文旅行”的官僚积习,将办公室移至田间地头、社区街巷,在躬身调研中捕捉真问题,于一线协商中寻找金点子。这种“沉下去”的调研,本质是“思考”的现场化与深化,它打破了信息壁垒,使决策者能触摸民生脉搏的细微颤动,感知政策落地的真实回响。收集数百条建议、解决大量民生实事的背后,是“思”的实践导向——思考不为虚饰文章,而为精准解题。它实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际的有机统一,确保了惠民政策不悬于半空、不流于形式,彰显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工作方法的永恒生命力。此举深刻揭示了“学思用”中“思”的桥梁作用:它既是消化吸收所学理论的催化酶,又是孕育创新解决方案的孵化器。
“用”以求效是民主治理的落地生根。乡镇庭院中,“板凳议事会”开辟了乡村治理的新空间。村民们共商共议“三资”管理规范,这看似微小的举措,实则蕴含深远意义。它将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权置于阳光之下,嵌入民主程序之中,是参与式治理的鲜活实践。通过激活基层民主的“一池春水”,不仅有效保障了集体权益,更培育了村民的公共精神与规则意识,提升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与和谐稳定。面对旅居人员这一新兴群体,通过完善配套设施、创新引导其参与社区自治,既提升了旅居体验,又丰富了基层治理的多元主体,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展现了治理体系的弹性与包容性。这种“用”的深化拓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于细微处践行民主原则,正是“学思用”闭环的完美收官,体现了理论价值最终需由实践成效来衡量的硬道理。
实践表明,“学思用”绝非割裂的三段论,而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有机整体。深入推进“学思用”、促进“办实事解难题”,是一项永恒的课题。它要求我们永葆“学”的主动、深化“思”的维度、提升“用”的效能,始终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尺。唯有坚持知行合一、笃行不怠,方能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进民生福祉,在新征程上书写更多“景快办”式的生动故事,奏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时代强音,最终汇聚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