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校长第一次在国旗下讲话:为什么真正的成长,始于这3件“麻烦事”?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晨光洒满操场时,我总会想起校门口那棵老槐树——它的树干上有三道深深的刻痕,那是2008年冰灾留下的印记。如今,这些伤痕处却长出了最粗壮的枝桠。同学们,成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那些让我们头疼的“麻烦事”,恰恰是生命拔节的声音。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新学期,真正能让你脱胎换骨的,正是这3件看似“自讨苦吃”的事。

  一、第一件事:主动“啃硬骨头”——为什么学霸都爱做“不划算”的题?

  上周翻阅高三年纪错题本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年级前50名的同学,错题本上90%的题目都是附加题和拓展题。而有些同学的本子上,只记着“老师说必考”的基础题。这让我想起上届考上清华的王同学,他的数学笔记本扉页写着:“考试不考的题,才是拉开差距的题。”

  为什么要主动找“硬骨头”啃?生物课上我们学过“用进废退”——大脑和肌肉一样,越练越强。去年物理竞赛获奖的李同学分享过一个细节:他每天特意留1小时做“超纲题”,刚开始一道题要查5次资料、问3个老师,现在却能给学弟学妹讲题。他说:“难的题像磨刀石,磨的不是题,是解题的思维和耐心。”  反观有些同学,总在做“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作业只写老师批改的部分,背书只背画重点的段落,连社团活动都要先问“加不加学分”。这种“精致的利己”看似聪明,却像在温水里煮青蛙——你以为在节省力气,其实在慢慢失去跳跃的能力。

  二、第二件事:拥抱“笨办法”——为什么那些“看起来慢”的路,反而最快?

---此处隐藏2323字,下载后查看---

  传统错题本只记答案,聪明的错题本要记“心路历程”:这道题卡在哪里?用了哪些方法尝试?最后怎么突破的?有什么可迁移的经验?就像航海日志不仅记录航线,更要记录暗礁和风浪。这学期,我们会评选“最美错题本”,那些写满思考痕迹的本子,才是真正的成长秘籍。

  同学们,当你们十年后回望高中生涯,一定会感谢今天那个“敢碰麻烦”的自己。就像校门口的老槐树,正是那些冰灾留下的伤痕,让它更懂得如何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成长的真相,从来不是避开风雨,而是在风雨中学会起舞;不是拒绝麻烦,而是把麻烦变成垫脚石。

  现在,请全体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年后的自己:当你攻克了最难的学科,当你在社团展示了成果,当你拿到梦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个闪闪发光的你,正在对今天的你说:“谢谢你,当初没有逃避那些麻烦事。”

  最后,送大家一句我很喜欢的话,刻在学校实验室的墙上:“所谓了不起,就是把‘我不行’的事,变成‘我试试’,再变成‘我做到了’。”新学期,愿我们都做那个“敢碰麻烦”的追光者,在攻坚克难中,活成自己的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