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核心是围绕“强化组长队伍建设、提升学校教学教研科研专业质量”展开交流。咱们都清楚,教研(科研)组长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领头雁”、教学质量的“守护者”,更是推动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何把这支队伍建好、用活,直接关系到咱们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接下来,我结合学校实际,对大家提九点期望,也算是咱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第一,要把学科教学质量作为“硬指标”。教研与科研看似是两条研究路径——研究内容、方式、目标各有侧重,但在咱们学校的实践中,不管是岗位设置、工作职责,还是日常管理,大多是“合二为一”的,本质是“分工不分家”。而学科教学质量,既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组成,是衡量教师能力与绩效的关键,更是咱们教研科研工作的最终指向。所以,大家的首要任务、核心责任,就是抓牢学科教学质量,通过教研科研的发力,助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第二,要锤炼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的“硬本领”。大家都是学校的业务骨干,而课程建设是学校业务的核心,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重点——从研究课标、通研教材,到设计校本方案、组织集体备课,再到作业设计、课堂指导、测试反思,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大家的参与。但更重要的是,大家不能只做“参与者”,还要做“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同时,大家自身要站稳讲台,有过硬的课堂教学能力和优质的教学效果;更要能带好团队,会组织研讨、能指导组员、善评价成果,把组内教师的专业能力一起提上来。
---此处隐藏2123字,下载后查看---
第七,要夯实专业“写作能力”。可能有人觉得“谁还不会写东西”,但真正能坚持专业写作、会写专业文章的,其实不多——哪怕是语文老师,能做到非工作要求下,每月写2-3篇文章、持续三年以上的,也不是大概率事件。但对咱们教研(科研)组长来说,专业写作是“基本功”,尤其是科研组长。咱们的写作不是散文、随笔,而是有专业要求的:论文写作有其规范,和议论文、记叙文都不一样;课题的开题报告、立项申请书、结题报告,有严格的格式和逻辑;要是涉及教学成果奖,8000字的成果报告、2600字的申报材料,更是对专业写作能力的考验。当然,也有人说“教研科研是写出来的”,这话不全对——研究的核心是实践,但专业写作是把实践成果梳理、提炼、推广的关键,必须重视。
第八,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主动意识。现在,终身学习早已不是“口号”,而是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咱们教师本身就是“学习者”,要和学生一起学;而教研(科研)组长,更要做“带头学习者”——因为咱们的工作核心是“研究”,研究的基础就是学习。有些老师可能有个误区:盼着专家来给现成的“解决方案”,觉得这就是研究。但教育是人文科学,受学情、校情、社会环境影响太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专家得先深入了解咱们的实际情况,才能给出针对性策略,这个过程就是研究,也是学习。所以,大家要记住:教研科研的本质,就是持续学习、把学习转化为实践研究的过程。
第九,要提升“协同作战”的能力。教育是“协同的艺术”,教研科研更是“协作的成果”。大家的协同能力,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团队协同,比如组织集体备课、开展公开课评课、推进课题研究,都需要组内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二是教学协同,要把教研科研融入常规教学——体现在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的每一个环节,让研究服务于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三是管理协同,要主动对接学校管理机制,把教研科研和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日常规范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四是文化协同,要思考如何让教研科研与学校文化融合,如何通过教研科研推动学校生态构建,让研究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最后我想说,教研(科研)组长虽然不在学校行政管理层,但却是学校专业管理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学校会全力支持大家的工作——在遴选培养、资源保障、评价激励上做好服务;也希望大家能扛起责任,把自己打造成“专业标杆”,把团队带成“实干集体”,一起为咱们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