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胜利闭幕,总书记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的辉煌成就,深刻阐释了城市发展的战略思想,全面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重点任务,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归根结底要落脚到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上来。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深刻把握总书记部署的七大重点任务,在找准定位、明确路径的基础上,以有力举措确保会议精神在我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优化布局,构建网络融合的城市体系新格局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我们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科学统筹市域空间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在宏观层面,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全省乃至全国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大局,强化交通、信息、产业等互联互通,着力提升我市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节点地位和综合承载能力。在中观层面,坚持分类指导、梯次推进。中心城市要突出“精明增长”,强化高端服务功能、创新策源功能和综合辐射功能,重点提升人口和要素的承载效率;县域城市要坚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富有活力的县域城镇体系,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特色小城镇要注重培育特色产业和风貌,促进与大中小城市协调联动、互补发展。在微观层面,坚定不移推进城乡融合,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现代文明向乡村传播,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一)区域协同,强化承载能力,提升枢纽功能地位。总书记要求“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指明了优化城市体系的根本目的。我们要立足区域视野审视我市定位,强化枢纽链接功能。重点是夯实交通物流枢纽地位,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通对外通道“大动脉”,畅通内部交通“微循环”。同时,提升信息枢纽能级,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关键要增强产业枢纽功能,聚焦优势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对高端人才、优质资本、前沿技术的吸引力承载力。只有真正提升城市“厚度”和“磁力”,才能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
(二)分类施策,精塑城镇等级,激发县域承载活力。遵循会议关于“分类推进”的部署,对我市不同类型城镇实施精准定位。中心城市要走高端化、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破解“城市病”,重点优化产业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打造吸引人、留住人的高品质核心区。县域城镇化是我市发展的潜力所在,要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人居环境提升能力和带动乡村能力,使其成为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吸纳转移人口的主力军。特色小城镇重在“特”,避免千镇一面,要依据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如文旅康养、特色农业深加工、非遗技艺传承等),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使之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
---此处隐藏3475字,下载后查看---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我们要将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舒适便利、安全可靠的幸福之城。
(一)系统规划,优化空间品质,筑牢安居乐业基石。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这要求我们更加强调功能的复合平衡和空间的精细治理。针对“职住不平衡”“通勤时间长”等问题,优化城市功能分区,促进产业区、生活区、商业区的适度混合,缩短通勤链条。全面推进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在高密度建设区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形成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着力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大力发展长租房市场,满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需求。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既要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也要注重保留城市烟火气和集体记忆,实现有机更新、活力再造。
(二)生命线安,提升本质安全,构建韧性防护屏障。牢记总书记“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的谆谆告诫,将韧性城市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全链条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运用先进技术对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热力、通信、管廊等“城市生命线”进行实时监测、智能预警、高效处置。加快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升级,消除潜在安全隐患。强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盲目建设,加强对既有房屋建筑特别是老旧建筑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强化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系统规划建设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完善城市内部“蓄排结合”的排水防涝设施,提升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加强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和救援能力现代化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
(三)厚植文化,涵养城市精神,提升文明智慧水平。落实会议关于“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和“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的要求。一方面,要像珍惜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根脉,完善保护传承体系,建立健全市域历史文化资源名录和保护机制,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人文气息的城市空间风貌。深入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增强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依法治市,依托“城市大脑”平台,打通数据壁垒,构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服务体系,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感知、响应、解决群众诉求,提升治理精度和温度。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