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碳”战略决策部署,全面掌握我县产业绿色转型现状及瓶颈问题,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根据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县发改委联合县科工局、生态环境局、统计局等部门组成专项调研组,于2025年6月至7月,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座谈交流、数据比对等方式,深入全县12个乡镇(街道)、28家重点企业(涵盖传统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现代农业三大领域)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低碳驱动产业绿色变革的实践基础与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我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紧扣“十四五”规划中“单位GDP能耗下降16%、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22%”的目标任务,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政策引导为保障,推动低碳发展从“理念倡导”向“实践落地”加速转变,产业绿色变革已初现成效。
(一)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绿色转型“方向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低碳发展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县“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县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县绿色产业扶持办法》等9项政策文件,构建起“1+N”政策体系(“1”为总领性意见,“N”为分行业、分领域实施细则)。2025年4月,我县在全国县域层面率先推行“碳账户”管理体系,为规上工业企业建立能耗、碳排放“数字画像”,通过“绿码”“黄码”“红码”分级管理,精准识别高耗能环节,为差异化政策供给提供数据支撑。截至6月底,已有18家企业通过“碳账户”完成碳排放核算,其中5家企业因“绿码”评级获得低息贷款支持,累计发放绿色信贷1.2亿元。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动能“活力足”
---此处隐藏4506字,下载后查看---
(三)聚焦要素保障与机制创新,激活“发展潜能”优势
在土地保障上,划定1000亩“绿色产业发展专区”,优先保障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项目用地,探索“弹性年期供地”“先租后让”等模式,降低企业初始用地成本;在能耗保障上,建立“能耗指标池”,对单位能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的项目实行“能耗单列”,不纳入所在乡镇(街道)总量考核;在人才保障上,实施“绿色工匠”培育计划,与高校合作开设“低碳技术”订单班,对引进的绿色产业高层次人才给予50万-100万元安家补贴,并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配套服务;在机制创新上,整合生态环境、科工、税务等部门数据,建成“绿色转型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政策申报、能耗监测、碳账户查询等业务“一网通办”,压缩办理时限50%以上。
(四)深化全民参与与社会协同,凝聚“绿色共识”合力
一是培育绿色消费文化。通过“以旧换新”“绿色积分”等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有机农产品,对销售绿色产品的企业给予销售额5%的奖励;二是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开展“绿色企业评选”活动,将碳排放强度、绿色用工比例等纳入考核指标,对优秀企业授予“社会责任模范单位”称号,并通过媒体广泛宣传;三是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支持环保NGO参与绿色项目监督、政策评估等工作,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方协商机制,定期召开绿色转型听证会,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低碳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产业绿色变革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当前,我县正处于“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关键期、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绿色竞争优势的塑造期。唯有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才能在绿色转型中抢占先机、赢得未来。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必将成为县域绿色发展的“样板区”“标杆县”,为全国同类地区推进“双碳”战略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