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了解我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城区创建工作的进展与成效,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2025年8月4日,区人大常委会XX副主任带队,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及相关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对我区部分街道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实地考察了XX街道XX社区、XX志愿者站及XX街道XX党群服务站,并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区民宗办和相关街道的工作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主要成效与实践探索
通过实地调研与座谈交流,调研组认为,我区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特点,积极探索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深化社区阵地建设,打造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新家园
基层社区是城市民族工作的根基。我区高度重视社区阵地的建设与功能发挥,致力于为各族群众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在XX街道XX社区,调研组看到,社区通过高效整合党群服务站、社区运营服务中心等物理空间,成功构建了一个多功能、开放式的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重要阵地。该社区作为一个以人才公寓为主的新型居住区,创新性地推行“主理人”自治共治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包括各族居民在内的全体社区成员的参与感与归属感。
社区通过常态化举办各类文化联谊、政策宣讲、生活服务等活动,有效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据有关方面介绍,XX街道整体服务水平近年来持续提升,近两年每年组织的各类社区活动超过百场,服务人群近30万人次,居民满意度稳步提高。在此良好基础上,XX社区的民族团结工作呈现出活跃态势。据不完全统计,自2024年以来,社区组织的各类融合性主题活动累计吸引了超过5000人次参与,在多次满意度测评中,居民对社区组织活动的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5%以上。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情感,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处隐藏3588字,下载后查看---
建议在全区范围内推广XX街道、XX街道在阵地建设和品牌创建方面的成功经验,并鼓励基层单位大胆创新。一是推动民族工作数字化转型。支持街道和社区开发线上“民族文化家园”小程序或应用,通过云展览、线上故事会、虚拟社区互动等形式,打破时空限制,增强工作的覆盖面和吸引力。二是深化社区自治共治模式应用。将XX社区的“主理人”制度与民族团结工作紧密结合,设立“民族文化主理人”项目,鼓励和支持有热情、有能力的各族居民自主策划和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三是打造“沉浸式”体验品牌。充分挖掘我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可观、可感、可参与的沉浸式民族文化体验项目,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三)健全社会协同参与机制,汇聚全社会工作合力
民族团结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建议建立健全区级层面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委或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定期召集民宗、宣传、教育、公安、文旅、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以及各街道和主要企事业单位,共同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条块结合、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同时,应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更多有资质、有能力的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和企业参与到民族工作中来。通过建立资源共享清单和项目合作平台,促进社会力量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社会协同参与、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
(四)加强法治保障,为城市民族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法治是实现良政善治的基石。建议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对现行民族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与思考。特别是针对清真食品管理这一重点难点问题,建议成立一个由区民宗、市场监管、司法、商务等部门组成的专项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应深入调研当前清真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研究如何将网络销售等新兴业态有效纳入监管范围,如何细化对“清真”标识使用的管理标准,以及如何明确跨部门联合执法的权责边界和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关于修订《X市清真食品管理条例》或出台相关实施细则的立法意见建议,适时通过法定程序向市人大提出,以更高水平的法治建设,为我区乃至全市的城市民族工作行稳致远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