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能够作为一名评估代表,坐在这里参加XX苏木的学习教育评估座谈会,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刚才,听了苏木党委关于学习教育开展情况的通报,内容详实,数据充分,展现了自活动开展以来,XX苏木党委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扎实成效。此刻我的心情,既有对苏木工作的肯定与欣慰,也想借此机会,结合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和思考,谈三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各位交流,也算是为后续工作的深化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一、总体评价
首先,我想谈谈对这次学习教育的总体评价。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这次学习教育,与以往的一些活动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实”。从苏木党委的通报中可以看到,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从“组织领导”到“建章立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闭环。这种系统性的推进,避免了学习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它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持久的、深入肌理的变革。
---此处隐藏1904字,下载后查看---
第一,建议将“被动听取”与“主动探访”结合得更紧密。目前,“开门纳谏”这种形式非常好,让大家有了表达诉求的正式渠道。但有时候,一些群众特别是生活在偏远地区的牧民,可能因为性格内向或者信息不畅,不一定能主动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困难。是否可以建立一种“作风回访”机制?定期由苏木干部组成小组,不打招呼、不定路线,随机到普通的牧民家中坐一坐、聊一聊,听听他们对政策落实最真实的声音,看看干部作风最原始的口碑。这种“下沉式”的探访,或许能听到一些在会议上听不到的“心里话”,发现一些被忽略的“真问题”。
第二,建议将“制度建设”与“数字技术”融合得更深入。通报中提到了“建章立制”,这是固化成果、保障长效的根本。在信息化的今天,是否可以探索开发一个简便易用的线上平台或小程序?这个平台不仅可以公示各项惠民政策的办理流程和进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更可以开设一个匿名的“随手拍”或“微建议”窗口。群众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或者对苏木发展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反映。后台由专人负责梳理、转办、督办和反馈。这样做,既拓宽了监督渠道,降低了监督成本,也能让作风建设的“探头”覆盖到更广的范围,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的监督与互动。
第三,建议将“作风转变”与“发展赋能”链接得更具体。通报的最后提到,“以优良作风助推苏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为了让这个链接更加牢固,是否可以在未来的产业项目规划、人居环境整治等具体工作中,专门设置一个“作风效能评估”环节?比如,在规划一个旅游项目时,不仅要论证其经济可行性,也要邀请群众代表、党员代表一同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干部的服务效率如何、资源利用是否节俭、群众利益是否得到充分保障。将作风建设的软指标,内嵌到经济发展的硬任务中去,让好作风真正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红利,从而激发更强的内生动力。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粗浅想法,说得不一定对,请各位领导和代表批评指正。我相信,在XX苏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坚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将作风建设的优良成果不断巩固和深化,XX苏木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们牧民群众的生活也一定会更加幸福。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