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条重点产业链中,4条农业链中有2条发展迅速,6条工业链中有3条增长成效明显,文化旅游产业链受疫情影响发展迟滞。2022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592.34亿元,同比增长5%。设施农业和苹果产业链发展成效明显,蔬菜产量103.86万吨,增长4.5%,苹果产量85.22万吨,增长7.4%,助力农业总产值达到127.32亿元,增长5.6%。煤炭电力、能源化工、能化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势头良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4.5%,能源化工增长5.3%,采矿业增长7.2%,工业总产值达到1054.05亿元,增长4.5%。旅游综合收入1.01亿元,同比下降63.1%。整体上,产业链发展呈稳中有进势头,主要得益于“四个支撑”:
一是机制支撑。围绕11条重点产业链清单,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双组长的产业链培育发展领导小组,按照“链长+专班”的领导机制,实行一条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具体推进,一套推进方案跟进落实,确保有人负责、有人推进、有人落实。各专班紧盯产业发展动向、政策导向,深入研究产业链的发展现状、短板弱项,准确掌握现有重点企业、重点平台、关键环节等情况,出台发展产业链的实施意见及推进方案。建立了不同产业链财政、保险、用地等方面的政策清单,完善调度、考核机制,实行月调度、季评估、半年通报、年度考核,推动任务落地见效。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制定产业链发展全景图谱,建立产业发展选择决策机制。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技术需求,组建8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实行全过程服务,构建科技特派员全产业服务体系。建成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通过搭建创新合作平台、加速成果应用转化、优化线上线下服务、推进创新协同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保障,按照“平台+人才+项目”的思路,发挥促进中心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高效精准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100余项。
二是政策支撑。2022年8月,市政府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印发提升全省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并结合实际,从支持产业链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要素保障供给等方面,细化了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16条措施,明确新增工业用地优先投向投资强度大、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业项目,省级下达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重点向产业项目特别是制造业项目倾斜,新增用地指标的25%用于产业用地。产业链责任单位及时跟进,制定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实施意见》《延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方案》《延安市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配套举措。一系列支持政策为大力提升全市重点产业链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三是招引支撑。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同步推进。按照叩门招商、精准招商的要求,对产业链急需的重点项目和目标企业,主动出击,促成项目签约与合作;对已签约的各类投资项目,抓进度、抓质量,早建成、早见效。2022年新谋划论证项目134个、总投资800多亿元,洽谈推进项目75个、总投资314.62亿元,落地建设项目318个、总投资1428.11亿元,建成投产项目277个、总投资573.43亿元。建立由行业领军人才领衔首席的产业链专家团队,吸收生产、加工、品牌、营销等方面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专家100多名,引进“两院”院士34人,建立院士工作站30个,为产业链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此处隐藏4430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注重上下延伸,让产业链条“长起来”。以延伸产业链为目的,按照“一链一策”的方式,逐一制定产业链的发展规划方案,制定技术路线图、项目路线图、要素保障图,明晰项目招引、龙头企业、重点项目、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重大事项。强化系统观念,将抓单个项目整合为抓产业链项目,变点状项目分布为链式项目分布,挖掘项目洼地。
二是促进产业融合,让产业链条“强起来”。以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为目的,促进产业融合。以打造“陕北能源基地”为契机,引导企业主动嵌入能源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型服务业,坐上能化产业“顺风车”。积极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将农业产业发展与文旅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聚焦小杂粮、设施农业产业链,围绕食品加工、乡村旅游,探索“标准化种植+产业初加工+休闲观光”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同时,以创建国家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市为契机,探索文旅产业链发展,积极寻找文化和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对接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推进产业集聚,让产业链条“聚起来”。以推进产业链之间关联性为方向,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支持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企业专业化能力。支持“链主”企业发展,按照“壮大一批、改造一批、引进一批”的思路,坚持内部扶持与外部引进双向发力的原则,建立“链主”企业培育清单,对清单企业实行“一对一”精准服务,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扩大发展空间。
四是创新产业模式,让产业链条“新起来”。紧抓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引导和鼓励产业链企业开展跨省甚至国际合作,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创新产业链业态和模式。同时,突出产业链精准招商,按照“上游招下游、下游招上游、补齐产业链”的思路,梳理全市产业链、供应链的薄弱环节,明晰招引重点,精准招引“链主”企业。探索“链长+链主”“互联网+招商”等招商引资方式,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五是优化发展环境,让产业链条“顺起来”。以夯实产业链发展的人才基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招引高端人才、盘活存量人才,依托延安大学、秦创原等平台,完善产业链供需平台、校企合作中心、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帮助企业聚焦能化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和文旅等产业组建产业联盟,实现“抱团”发展。创建产业链发展智库平台,为产业链项目的谋划、审核、预判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同时聚焦产业链发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围绕产业链优化审批服务,构建“线上一条链、线下一条龙”的产业链审批服务模式,对产业链项目进行“打包”审批,缩短审批时间、优化审批流程,为产业链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总之,在“后疫情时代”,全市上下要抓住新一轮产业链转移、供应链重组、价值链变迁的历史机遇,立足自身实际、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中下游紧密协同、供应上集约高效、规模上量质匹配的既体现基础性、又前瞻战略性,既水平分工、又垂直整合的产业集群,并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服务链上耦合协同、集聚裂变、化茧成蝶,以极具特质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延安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