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更好的抓住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支持延安发展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紧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用好用足用活中省政策“工具箱”,对推进新时代延安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六四”工作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有力支持我市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现对中省近年来出台的涉及我市的重大政策及落实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更好抓住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服务延安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国家政策对地方发展的影响分析

国家政策对地区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为更好学习先进地区发展经验,促进国家重大战略支持延安发展,本次调研选取了义乌市、海南自贸港、苏州工业园区、三明市、遵义市等政策支持力度大、发展好的地区,并逐个分析政策对地方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这些地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上有一些共同点。第一,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是成功的基本条件。按照《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在转变国际贸易发展方式上拥有了先行先试权,义乌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聚焦兴商建市、贸工联动、城市国际化和民生优先四大核心战略不变,GDP从2002年的156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1836亿元,年均增长10.5%。财政收入、规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了11.7倍、18.8倍、8.4倍、126.4倍,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县市前10。三明市历届市委、市政府立足“红色三明”“绿色三明”,加速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医改、林改、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第二,始终坚持与国家政策同步是成功的关键。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点合作项目,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开展头五年免除新增财政上缴、鼓励外商投资等国家级试点,已成为全国为数不多叠加国家级经开区、国家高新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创新功能平台的区域。遵义市在国家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条件下,2010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6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第三,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是成功的强大动力。义乌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将改革创新作为义乌唯一的优势、最大的优势,不断加以深化拓展,成为国家重要的改革试验田,创造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海南在中央支持下,把封关运作作为“一号工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支持下,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和“五自由便利和一安全有序流动”为主骨架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加快落地。总体来看,各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都会紧跟国家政策动向,制定出台各种切实可行的政策性文件和行动方案,围绕阶段发展思路进行全方位政策布局,并分步骤、分阶段加以落实。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的快速崛起离不开中省宏观政策、区域政策、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

二、涉延中省政策落实情况、经验总结及存在问题

本次调研重点选取近期中省出台的整体性支持政策,国家重大政策涉延4条,陕西省重大政策涉延6条。分类梳理来看,中省支持延安发展的政策主要有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开放政策。

表1中省涉延政策

---此处隐藏3747字,下载后查看---

二是从政策执行的中端看,跟进落实不及时,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一方面,中省政策宏观性强,针对延安发展的具体举措较少,多为指导性、引领性和鼓励性政策,需市级层面及时出台针对性的实施方案,但也有个别中省提出的支持措施我市落实还不到位,没有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举措。如,《“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中提出支持延安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但后续跟进不够,尚未编制相关方案。另一方面,一些政策涉及多地市共建问题,跨省对接协作主动性不高,进展缓慢。如,《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鼓励探索‘飞地经济’等模式”。

三是从项目落地的末端看,前期工作不充分、不扎实,导致部分项目难落地、落地慢。因认识、能力、投入等诸多原因,一些地方谋划项目呈现“碎、散、小”特点,投资规模小、缺乏重点、布局散乱,难以集群培育、链式延伸;一些项目缺乏落地基础,对产业链延伸-产业集聚-产业生态构建的支撑不强;个别重大项目谋划初期未与规划有效衔接,导致落地难,如,延长石油千万吨炼化转型一体化项目,前期未纳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导致后续推进难度大。

三、紧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支持延安发展的思考

更好发挥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支持延安发展,加快推进新时代延安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六四”工作布局,需从政策的争取、对接、执行、落地等各个环节全流程发力。从发展的定位方向看:一是加快建设国家级示范区。一方面,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已经获得国家或省上支持的发展定位,细化工作举措、明确重点任务、谋划储备项目、持续跟踪落实,确保能够把中省赋予的各项重点任务能够全面系统完成;一方面,要立足全市发展实际,在国家出台各类规划、政策、项目中积极争跑,力争国家能够在全局层面给予延安新的国家示范区、示范点,允许延安在具体行业方面先行先试。二是实质推动国家级示范点。2019年以来,延安先后获批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建设城市、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延安高新区成为首批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充分发挥国家试点对全市产业发展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加快配套项目、企业、园区等相关配套建设,统筹力量、统筹资源、统筹政策,以项目化推进各项工作,细化实化具体任务,推进国家、省级试点在延布局落地。三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稳控转、扬挖补、土特产、新赛道、硬支撑”,推动优势产业延链、短板产业补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速打造形成两千亿级的石油天然气和千亿级的特色现代农业、煤炭电力、化工及先进制造以及五百亿级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先进制造业和非能产业,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争取中省支持延安释放优质油煤气产能,在煤炭产能核增上向延安倾斜;争取将延长石油集团延安千万吨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列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加快黄陵硅碳新材料、子长100万吨洗中煤多联产循环综合利用等链主项目前期,并在能耗空间上予以统筹考虑;争取国家将延安列入全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四是建设好基础设施。加快西延高铁、延榆高铁建设。协调加快王瑶水库扩容、延河流域系统治理、黄陵通用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实施,全力服务保障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积极争取延安经临汾到长治高铁列入国家铁路中长期规划。按照“一新四化”布局,建设算力基础、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从政策的争取保障看:一是涉延政策任务化落实。全面梳理中省支持延安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贯彻落实中省一揽子政策措施任务清单,并进一步将任务清单细分为落实、争取、跟踪对接等类别,建立工作台账,有序开展情况实行月汇总、季通报,重大事项及时汇报,重点问题专题研究,确保一揽子政策措施序时推进,尽快落地见效。常态化梳理汇总国家、省各领域重要政策,对收录的政策根据实际分类归集、“解剖重构”,逐项细化为政策出处、执行期限、申报条件、申报材料、办理流程、咨询服务6部分,编好政策“百宝书”。二是支持政策清单化落实。优化整合政策研究专班、对上争取专班人员力量,建立政策搜集、政策研究、政策争取、政策落实全流程工作体系。针对国家支持政策,特别是涉及延安发展定位、方向类的政策,要尽快制定形成实施方案,既要有目标方向,也要有需国家、省上配套的优惠政策。在落实好国家、省一揽子政策的同时,结合延安实际,围绕产业、企业、项目、园区等方向,构建推动延安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三是诉求事项任务化落实。与国家相关部委、省上相关厅局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发挥好北办、西办以及相关智库作用,及时掌握国家、省上政策动向和资金投向,提前了解信息,确保为争跑政策留出时间和空间。建立我市政策诉求清单,结合发展实际,提出需要国家、省上支持的政策、项目、资金诉求清单,做好归类整理,常态化更新,形成全市一张单,确保诉求清单能始终与我市当前发展需要保持一致。利用国家、省上来延调研督导、赴京赴省争跑、各类会议活动等多种渠道积极向上反映政策诉求,在省级层面形成共识,在国家层面留下深刻印象。四是支持领域项目化落实。紧盯中省政策导向,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紧密围绕产业链条谋划一批具有支撑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大抓产业项目,特别是制造业项目落地建设,坚持产业项目、制造业项目、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增速不低于10%,以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完善重大项目准入审查制度、要素保障部门会商对接机制、重点项目与招商引资工作紧密联动机制、市县领导包抓重点项目机制、联合督查督导机制,不断提升项目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