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掌握我市基层党员发展工作的现状,破解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瓶颈和难题,进一步提升党员发展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市委组织部组建专题调研组,于近期深入*县、*区等地的多个乡镇和村(社区),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基层党员发展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与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国GCD章程》和《中国GCD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党内法规,始终将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关键性工程来抓,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一)以严格的政治标准,筑牢思想“入口关”。始终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将政治素质考察贯穿于党员发展全过程,确保新发展的每一名党员都在政治上站得稳、靠得住。一是明确政治高线。在发展党员工作中,鲜明提出“五个能够”的硬性要求,即能够带头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坚定不移地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各项决策部署,能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能够主动在乡村振兴、抢险救灾、基层治理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挺身而出,能够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这一标准体系的建立,使得党员发展工作在政治把关上有了清晰的评判尺度和比选依据。二是守住政治底线。结合近年来在基层党组织排查整顿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系统梳理并细化了5类政治上不合格的负面清单。对于存在政治投机心理,企图混入党内捞取个人好处的;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摇摆,充当“墙头草”“两面人”的;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只为自己打算,损害群众利益的;以及涉嫌违纪违法正在接受调查处理,或存在其他不符合党员条件情形的,一律实行“一票否决”,坚决挡在党的门外。三是构筑政治防线。大力督促乡镇(街道)党(工)委和村(社区)党组织严格落实政治审查制度,并牵头建立了由组织、纪检、政法、公安、信访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审机制。在确定发展对象前,对其个人情况、家庭及主要社会关系进行全面“体检”和“政治筛查”,有效预防和及时解决了“带病入党”、伪造材料、徇私舞弊等问题,并对一些长期不发展党员的“空白村”进行了重点督导。
(二)以严密的程序步骤,夯实培养“发展关”。一是坚持组织上入党和思想上入党相统一的原则,紧扣发展党员工作的每一个流程节点,做细做实培养教育工作,确保程序严谨规范、过程严肃认真。二是抓紧源头储备,优化“蓄水池”。针对农村地区人才外流、后备力量不足的现状,指导各村党支部建立了由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青年、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等群体组成的“三乡人才”信息库,并将其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来源,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培养。对于连续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由县级组织部门统一建立管理台账,逐一剖析原因,选派党建指导员“一对一”指导,限期完成整改。三是抓细联系培养,明确“引路人”。为破解培养联系人因工作变动或外出等原因导致的培养责任悬空问题,推行了差异化、精准化的联系培养模式。对在本地生产生活的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安排村“两委”班子成员、党性强且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先进模范党员担任培养联系人;对在外务工的流动入党积极分子,则统筹安排其务工地流动党员党支部的优秀党员或家乡驻外党组织的负责人进行联系培养,确保思想引导和组织吸纳工作不断线、不缺位。四是抓严基本制度,规范“全流程”。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发展党员“五必谈”制度,即党支部书记在申请人递交入党申请书后必谈、在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必谈、在列为发展对象后必谈,基层党委在审批接收预备党员前必谈、在预备党员转正前必谈,确保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入党宣誓仪式的规程,增强仪式的庄重感和神圣感。近期还集中开展了预备党员未按期转正问题的专项排查,并对《中国GCD入党志愿书》填写、党员档案规范化管理等工作进行了系统指导。
---此处隐藏3995字,下载后查看---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员发展工作的对策建议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着眼于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用突出的农村党员队伍,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构建和完善发展党员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健全发展质量精准把关机制,确保政治过硬。一是坚持政治标准“画像”。在考察发展对象时,要将抽象的政治标准具体化、形象化。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察其效。要重点考察其是否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自觉学习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是否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是否在推动产业发展、参与基层治理、服务乡亲邻里等具体事务中作出了突出成绩,是否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通过具体事例和群众口碑,为发展对象的政治素质精准“画像”。二是严格执行“十不发展”负面清单。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形成并严格执行“十个不发展”的负面清单,如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淡薄的不发展,品行不端、道德败坏的不发展,无视党纪国法、搞“微腐败”的不发展,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口碑不好的不发展等。通过划定清晰的“红线”,让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时有规可依、有矩可守,坚决防止和避免为完成指标而发展、随意放宽标准、曲解标准等现象的发生。三是强化党委预审和全程纪实。建立健全发展对象基层党委预审制度,在支部大会讨论接收预备党员之前,由乡镇(街道)党(工)委对发展对象的资格条件、培养考察过程、政审情况、材料规范性等进行前置审核,提出明确意见。同时,全面推行发展党员全程纪实制度,对从递交入党申请到转为正式党员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次谈话、每一次考察,都进行详细记录、签字背书,确保过程可溯、责任可查。
(二)深化教育培养系统管理机制,确保能力过硬。一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培养体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党校和村级党员活动室的主阵地作用,以基层党委为主导,每年至少举办1-2期高质量的入党积极分子集中培训班,进行系统理论灌输。另一方面,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趋势,积极利用“学习强国”、智慧党建平台等线上资源,为流动在外的入党积极分子建立“云上课堂”,定期推送学习资料、开展线上研讨,实现培养教育“不打烊”“不断线”。二是推行“导师帮带+岗位锻炼”实践培养模式。严格落实支部委员或党建指导员“1+1”结对联系、两名正式党员“双人帮带”的培养机制,变被动等待汇报为主动关心过问,确保党组织能及时掌握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动态。同时,要积极完善“设岗定责”“先锋承诺”等实践培养机制,为入党积极分子分配适当的工作任务,如政策宣传员、民情联络员、卫生监督员等,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让其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早日成熟。三是实施“源头拓宽”专项行动。聚焦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优化,启动实施“农村优秀青年入党源头拓宽”专项行动。由县级组织部门牵头,联合农业农村、人社、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建立优秀农村青年人才信息库。对其中的优秀分子,由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共同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主动靠前、积极引导,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显著提升35岁以下青年党员、大专以上学历党员以及妇女党员的比例。
(三)完善发展党员全程优化工作机制,确保程序过硬。一是固化和推广“三推三定两票决一监督”工作法。在确定入党培养对象初步人选时,全面采取群众推荐、群团组织推荐、党员推荐的“三推”办法,并登记造册,建立动态的后备人选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党支部根据年度发展计划,结合后备人选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意愿,研究确定培养对象和培养联系人,此为“三定”。在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这两个关键节点,必须召开支部大会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获得赞成票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半数的方能通过,此为“两票决”。同时,建立发展党员基层党委派员列席支部党员大会制度和基层党委委员分片指导、定点联系工作责任制,强化上级党组织的监督指导,此为“一监督”。二是建立入党材料标准化审查体系。针对发展党员材料不规范、不严谨的问题,由县级组织部门统一制定《发展党员工作文书档案标准化模板》,对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政审材料、考察纪实、会议记录等20余项材料的格式、内容、时限等作出统一规范,并组织专题培训。基层党委在审批党员时,设立材料审查岗,对照标准逐一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予以退回,实现党员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三是建立健全激励与问责双向机制。一方面,加大对发展党员工作成效显著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的表彰奖励力度,在评先评优、经费支持等方面予以倾斜,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责任倒查和追究机制,对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出现违规违纪、弄虚作假、失职渎职等问题的,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还要严肃追究相关党组织负责人、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的责任,形成强大震慑,确保发展党员工作的严肃性和公信力。四是加强基层党员发展规范化建设,是一项事关党的执政根基和乡村全面振兴大局的长期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鲜血液,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