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这为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水平,推进我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根据工作安排,xxx以“推进xx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题,在深入调研xx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市服务业发展情况及特点进行客观分析,剖析制约我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现阶段我市重点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尽管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消费需求与投资者信心不足等困难,我市服务业仍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不断提高,成为新常态下稳定增长的新动力、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为经济增长、民生改进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整体规模跃上新台阶。“十三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大幅增长,由“十二五”末的第三产业增加值xx亿元,增加至“十三五”末的xx亿元,年均增速超过x%。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十二五”末的xx%提升至“十三五”末的xx%。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由2015年的xx家增加至2022年的xx家,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xx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3.7%。

营业收入步入快车道。随着供给侧改革逐步深化,xx作为xx向南开放的窗口地位逐步显现。“十三五”末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xx亿元,较2015年增加xx亿元,增长xx%,年均增长9.8%。装卸搬运和仓储业营业收入达到xx亿元,同比增长xx%,成为新的增长点。2022年,克服三年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实现稳中有升,实现营业收入xx亿元,较2015年增加xx亿元,增长幅度达到xx%。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xx亿元,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总营业收入的30%。

---此处隐藏4045字,下载后查看---

三、推动我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整体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化服务业。针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应当从整体结构上着手,提前在顶层设计上构建现代服务业框架。一是优化行业结构。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原则,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引导发展广告、策划、调查、就业和劳务中介、经纪代理等商务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二是培育龙头企业。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中型企业,促进现代服务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组合,鼓励和培育有实力的小企业、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发展为规上服务业企业,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有效丰富第三产业内涵,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二)深化产业融合,有效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当前,数字技术和商业创新推动产业变革持续向纵深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实现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重构中的主体地位愈发凸显,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强、创新度高、带动协同显著等特点,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专业化,能够降低企业生产费用,提高生产率,改变制造业传统的生产供应链、产业逻辑和生产模式,发展柔性生产和柔性制造。与此同时,通过精准匹配需求端的个性偏好和供给端的产品服务,提高有效供给水平和效率,升级、改造和优化传统要素,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有助于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二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随着服务业不断向农业渗透,生产性服务业深度嵌入农业产业链,不仅有助于构建农业与服务业交互融合的综合性现代农业,还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康复养生等新业态,培育一批自驾露营基地、研学旅行基地、森林康养基地和特色林旅目的地,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价值,扩大农产品的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赋予现代农业更多的发展活力和可能。

(三)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服务业发展转型升级。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将不可贸易的服务产品变得可交易,实现服务的跨地区购买与消费。一是要促进数字经济与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在各类服务领域的广泛运用和深度融合,催生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二是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创新驱动尤其是提高数字经济的渗透率,实现降本增效和丰富服务供给,鼓励xx产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数字化转型,扩大产业发展规模,推进服务业下沉,促进信息流动共享,扩展居民参与发展的渠道。三是建立健全规范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针对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还需建立健全保障就业规范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探索完善困难群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薪酬制度和劳动权益保障措施。(四)持续惠及民生,加快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改进人民群众福祉,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一是完善生活性服务体系。以核心商圈、老街等特色街区、旅游景区为依托,逐步构建养老托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新格局。二是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技能和熟悉现代管理的服务业人才,强化企业创新及内部管理、提升产品竞争力、压缩成本费用支出,切实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三是提升行业发展水平。着力引进一批独具特色、消费吸附力强、辐射带动范围广的生活消费新场景项目,大力发展旅游养生、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补齐生活配套短板,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促进行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五)持续精准发力,积极抓好企业纾困解难。我市服务业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名牌产品企业少,这既是差距,也是潜力。一是聚焦重点行业精准发力。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经济运行工作调度,及时掌握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聚焦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对有前景、节能环保、新技术成长型服务业企业给予优先发展的扶持。二是聚焦重点企业精准发力。对在库的重点企业,要严格推行“一企一策”,把各项利好政策用好用活,激发企业生产活力,通过落实减税降费、缓缴社保公积金、提供金融服务等措施,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带动行业需求回暖。三是聚焦营商环境精准发力。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精心组织实施“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优化营商环境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努力营造服务有温度、市场有活力、发展有特色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