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发展需求,人才引进渠道持续拓宽
我镇始终将人才引进作为激发区域发展活力的源头活水,坚持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智相结合、靶向引才与乡情引才并重,着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集聚新格局。
(一)刚柔并济,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上半年,我镇持续加强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招录工作,成功招录基层公务员2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名,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我们打破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不拘一格“柔性引智”。依托我镇藤茶、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柔性引进农业技术专家5名,通过“周末工程师”“项目顾问”等形式,为我镇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技术支持和决策咨询。此举有效破解了我镇高精尖人才引进难的瓶愈,实现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目标。(二)精准发力,打好乡情引才“乡愁牌”。我们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编制发布了《XX镇2025年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重点面向数字农业、乡村旅游、电商直播等领域,靶向引进专业人才。上半年,通过线上线下招聘渠道,成功引进电商运营专员、文旅项目策划等专业人才6名。同时,深入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建立在外能人信息库,通过乡情恳谈会、线上联络群等方式,积极感召在外企业家、技术骨干、优秀高校毕业生等返乡创业就业。上半年,已成功吸引3名在外优秀青年返乡创办或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了本地就业,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退役军人中发掘和培养,新吸纳了8名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或后备力量队伍。
二、立足长远发展,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
我镇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来抓,以提升能力、优化结构为核心,着力构建覆盖全面、梯次合理的本土人才培养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此处隐藏2327字,下载后查看---
(二)精细化组织“暖心留才”系列服务。我们始终把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定期组织召开各类人才座谈会,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上半年,共收集并帮助解决人才在子女入学、医疗保障、项目申报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18件。持续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上半年已启动前期摸底和善款筹集工作,预计今年资助金额和人数将超过去年。通过这些有温度的服务举措,让人才深切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温暖,更加安心、安身、安业地扎根我镇。
五、深化校地联动,产学研用融合纵深推进
我镇主动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和人才的翅膀。(一)共建合作平台,探索人才共育新模式。我镇与XX职业技术学院的战略合作在今年上半年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签订了共建“XX产业学院”框架协议,聚焦我镇特色产业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了生态农业技术、智慧旅游服务与管理等订单班。首批30名学员已于春季入学,实行“1+1+1”(一年在校理论学习、一年在镇实训基地实践、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在我镇挂牌设立的“XX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上半年已接收2批共8名农业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前来开展课题研究和田野调查,为我镇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沿理念和科学方案。
(二)聚焦产业需求,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校地合作的落脚点在于服务产业发展。我镇积极推动XX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团队与我镇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结对子”,组建了4支科技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上半年,专家团队围绕藤茶病虫害绿色防控、冷水鱼高密度生态养殖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展现场指导100余次,帮助企业和农户解决了20多项生产技术问题。学院为我镇数字农业实训基地量身定制的《智慧农业概论》、《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等课程模块,已正式开课,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让本地学员能够系统学习数字农业知识,为我镇农业现代化转型储备了关键人才。总结上半年工作,我镇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仍然稀缺;人才发展的平台能级和市场化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和兑现效率尚需加强。
下一步,我镇将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和评价激励政策。二是建强人才平台载体,提升人才驿站的市场化、专业化服务能力,推动产业实训基地向更高水平发展。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健全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努力营造更加开放、包容、宜居、宜业的人才环境,为奋力谱写我镇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提供更加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