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利用周一例会的机会,专题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部2013年颁布的党内法规,历经12年实践淬炼,愈发显现出“制度生命力”——它像一把“精准标尺”,量出的是党政机关的作风成色;像一根“无形纽带”,连起的是公共资源的节约链条;更像一座“精神灯塔”,指引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作为审计战线的“带头人”,我结合近段时间逐章研读《条例》、带队到3个乡镇开展“厉行节约回头看”专项审计、与20余名财务骨干座谈交流的思考,特别是联系2025年我县“产业转型攻坚年”“基层治理提质年”的工作实际,谈三点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从“时间维度”看“不变初心”,深刻领悟《条例》的传承逻辑与时代使命
初读《条例》,可能有人觉得“管的是老话题”;但深学细悟会发现,它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回答的是“在不同发展阶段,党政机关如何以节约之力护航事业发展”的永恒课题。我在审计中发现,个别干部对《条例》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过时论”,认为现在财政宽裕了、条件改善了,节约“没必要”;另一种是“应付论”,觉得只要不碰“高压线”、不越“警戒线”就行,没必要“斤斤计较”。但翻开《条例》原文,“党政机关要坚持从严从简,降低公务活动成本”“坚持依法依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等表述,字里行间都是“常抓不懈”的鲜明导向。结合我县近年发展实践,我更深刻体会到:《条例》的生命力,在于它始终与党的初心使命同频共振。
其一,《条例》是党的优良传统的“制度传承”。我们在党史学习中常说,“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明确提出“节省每一个铜板”;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边区政府规定“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办公用纸两面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同志一件睡衣穿了20多年,补丁叠补丁仍舍不得换。这些细节不是“故事里的感动”,而是刻在党的基因里的精神密码。《条例》将这一传统细化为“办公用房面积标准”“公务用车配备规范”“差旅报销比例”等具体要求,本质上就是把“道德倡导”变为“制度约束”,让节约从“领导干部带头”变为“全体党员行动”。去年,我们在审计县档案馆时,发现其利用闲置库房改造的“红色节约展室”,专门陈列了老书记的旧笔记本、老会计的算盘等老物件,参观的干部都说“看了很受触动”。这说明:传统不是“老古董”,而是“活教材”,《条例》正是用制度让传统“活”了起来。
---此处隐藏3597字,下载后查看---
审计机关作为政治机关、经济监督的“特种部队”,在推动《条例》落实中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当好“监督员”;又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当好“智囊团”。结合审计工作实际,下一步要重点抓好“三个强化”。
第一,强化“全链条”监督,让节约要求“长牙带电”。我们将把《条例》执行情况纳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作为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的必审内容,重点关注三个“关键点”:一是“存量问题整改”,对2023年以来审计发现的“办公用房超标”“公务用车管理不规范”等12类问题开展“回头看”,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确保问题“不贰过”;二是“增量风险防控”,紧盯“数字化转型”“乡村振兴项目”等重点领域,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云服务使用效率”“涉农资金拨付进度”等进行关联比对,深挖背后的“重投入轻实效”问题;三是“隐性浪费治理”,重点关注“电子政务建设”“公共资产处置”等领域,对“数据重复采集”“资产长期闲置”等问题进行专项审计,今年计划选取县教育局、县卫健局等4个单位开展“厉行节约专项审计”,8月底前完成现场审计,9月中旬提交专题报告。
第二,强化“穿透式”指导,让节约规范“入脑入心”。审计不仅要“挑毛病”,更要“开药方”。我们将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分类制定《节约型机关建设操作指南》,做到“一问题一对策”:比如,针对“办公耗材浪费”,提出“建立‘按需领用、签字登记’制度”“推行电子公文‘无纸化审批’”“设置‘废纸再利用’回收点”等具体措施;针对“数字化建设浪费”,提出“做好需求调研‘三问’(问基层、问企业、问群众)”“加强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严格软件验收‘三查’(查必要性、查兼容性、查实用性)”等操作建议;针对“隐性浪费”,提出“建立‘项目绩效评估’机制”“推行‘资产共享共用’模式”“开展‘节约标兵’评选”等制度设计。同时,我们将联合县财政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等部门,开展“节约课堂”进机关活动,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经验交流”方式,帮助干部掌握“小技巧”——比如,如何设置电脑“睡眠模式”降低能耗(每天可省电0.2度),如何批量打印减少纸张浪费(双面打印可省纸50%),如何利用“公务之家”平台规范差旅审批(平均审批时间从2天缩短至4小时)。今年计划举办10场专题培训,覆盖全县所有一级预算单位财务人员和业务骨干。
第三,强化“示范性”引领,让节约文化“蔚然成风”。审计机关要做《条例》落实的“排头兵”。我们将从自身做起,严格执行“审计现场节约十不准”规定:不准在审计点额外索要纪念品,不准超标准安排食宿(用餐一律“四菜一汤”,住宿按出差标准选择经济型酒店),不准重复打印审计资料(非必要文件全部电子传阅),不准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自带水杯、笔记本)。同时,我们将选树“节约标兵”,对在节能降耗、降本增效中表现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比如,对连续3个月“无纸化办公达标率100%”的科室颁发流动红旗,对提出“节约金点子”并被采纳的干部给予500-1000元奖励,并在年度考核中优先评优。此外,我们将通过审计专报、AAA公众号等平台,宣传各单位落实《条例》的好经验、好做法:比如,推广县教育局“校产共享平台”(将闲置的教学设备在全县学校间调剂使用,年节约采购资金50万元),宣传县农业农村局“农资集中采购模式”(通过批量采购降低化肥、种子成本12%),宣传县行政审批局“电子证照推广成效”(年减少纸质材料提交10万份)。通过这些举措,让节约从“政府行为”变为“社会风尚”,让“艰苦奋斗”成为干部队伍的鲜明特质。同志们,厉行节约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雨”;反对浪费不是“完成任务”,而是“终身课题”。作为审计干部,我们要始终牢记:节约一张纸,就是保护一片绿;省下一分钱,就是为民聚一份财;管好一件物,就是守住一份责。让我们以《条例》为镜,以问题为靶,以实干为要,把节约要求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以“钉钉子精神”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走深走实。我相信,只要我们上下一心、久久为功,就一定能让节约成为干部队伍的自觉追求,让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