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富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立足资源富集、产业丰富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加速、农业提质、项目驱动、城乡振兴”战略,推动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一)项目建设加速推进,综合实力日益增强。2021年以来全县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36个,总投资395.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41.2亿元,其中建成项目96个,在建项目40个。136个重点项目中,产业类项目59个,总投资348.3亿元,占比88.1%。这些项目的加速实施,推动全县经济发展不断攀升,2022年富县完成县区生产总值92.58亿元,增长5.8%,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全市1.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全市4.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5亿元,增长7.8%,高于全省6.3个百分点、全市0.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51.69亿元,增长16.8%,高于全省8.7个百分点、全市19.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148元和15740元,增长3.7%和7.3%。剔除留抵退税等政策性因素影响,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12亿元,增长30.9%。
(二)能化项目突破发展,产业特色逐步凸显。投资232亿元的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159.79亿元的延长石油富县电厂(一期)和党家河煤矿、天然气地面集输工程、综采综掘技术改造、煤气化渣加工再利用等38个能源化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投资62亿元的大唐延安电厂(一期)、61.8亿元的芦村煤矿、74亿元的延长石油富县电厂(二期)加速推进;延长电厂固废综合利用、脱硫石灰石粉、含贵金属废物回收处置等延链补链项目落地建设。全县油煤气产量分别稳定在20万吨、270万吨、4亿立方米,化工产品产能、发电量分别达到132万吨、40亿千瓦时,县工业园区成为陕西省第一批21家省级化工园区之一。初步形成了以油煤气资源开发为基础,工业园区为承载,向能源化工、煤电转化等高端能化产业迈进的新型工业体系。
(三)农业项目加速实施,发展质效显著提升。突出苹果首位产业,精准打好“科技服务、防灾减灾、市场营销”三大体系建设组合拳,全县种植苹果37.4万亩,总产达到62.5万吨,年均产值达到35亿元,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主要冰雹带基本实现防雹网全覆盖。累计认证良好农业基地26.5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7.24万亩。建成智能选果线10条、冷(气调)库储能26万吨,畜禽产品、果汁、大米和蜂蜜等农产品加工项目13个。富县“延安苹果”荣获中国食品金品牌,“直罗贡米”“鄜州蜂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76家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成为全国现代果业二十强县、中国优质苹果基地重点县,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和首批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县区。
---此处隐藏2938字,下载后查看---
(一)在提高项目谋划策划质量上求突破。抓高质量项目,重点在以项目谋划储备积蓄动能、提升增量、做优存量。一是要对标新发展理念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围绕省上谋划推进的现代能源、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等万亿级产业集群,找准融入中省发展战略的结合点,积极谋划一批关键性、引领性、支撑性的重大项目。二是要聚焦新时代延安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六四”工作布局,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4个区”的新机遇,坚持以特色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精心谋划包装储备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三是要对符合中省支持方向、招商引资有望落地、能弥补基础设施和生态短板等方面的项目,想方设法充实到项目库;对存在投资主体不明确、资金来源未落实、土地等要素无法保障等情况的,及时予以剔除,确保储备项目数量保持在开工项目数量的3倍以上,产业项目、社会资本项目和制造业项目年度投资增长10%以上,项目年度转化率均达到30%以上。四是要加大关联性、互补性项目谋划储备,推动项目向园区聚集,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不断提高亩均投资、亩均产值、亩均税收和就业人数,形成项目库动态调整、接替有序的良性循环,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二)在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上求突破。抓高质量项目,核心是推动传统产业升链、优势产业延链、短板产业补链、新兴产业建链。一是要坚持“优煤稳油扩气增电”不动摇,全力发展油煤气资源开采及综合利用、煤电一体化、高端能化等综合能源产业,力争“十四五”期间建成千万吨煤炭产能、千万千瓦电力生产和300万吨能源化工基地,石油、天然气产能分别达到50万吨和20亿方,建设煤炭、电力、化工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延安综合能源化工基地。二是要以绿色、优质、高效为引领,抓好“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首家全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县、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创建成果应用,加快苹果产业“三大体系”建设,持续做大做优水稻、中蜂、畜牧、烤烟等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和冷链建设,打造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三是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交通区位和产业链延伸,加快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发掘富县文化底蕴,推进景区景点建设,打造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新局面。
(三)在优化招引举措提升争取实效上求突破。抓高质量项目,关键在加大向上争取和向外招引项目资金的工作力度。一是要真正把争资争项作为“一把手工程”,紧盯中省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牢敢争善争意识,持续做好赴国家部委和省、市厅局协调对接工作文章,努力在项目实施上争取更多支持、在资金安排上争取更大份额,把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发展的“实物量”。二是要抓住国家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大政策利好,高质量谋划包装一些大项目、好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中省市“盘子”。三是要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足用好苏陕协作等“送上门”的招商资源,积极参加丝博会以及陕西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投促活动,努力招引一批政府有税收、企业有收益、群众有就业的高质量项目。四是要巩固拓展党政代表团赴吉林、无锡、聊城等地学习考察成果,积极对接争取创新资源和新兴产业落地,抓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迭代升级和关中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加快推进一批省内外拟转移项目落地。五是要坚持把落地项目、到位资金和企业产值作为检验招商引资成效的重要标尺,对招引项目实施“一对一、点对点”跟踪服务,切实提高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建成投产率和经济贡献率,切实提升招商引资成效。
(四)在不断增强项目承载能力上求突破。抓高质量项目,前提要坚决做到政策推着要素走、要素跟着项目走。一是要抓住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机遇,结合“三区三线”划定,留足工业发展空间,坚持新增土地指标60%以上用于重点项目。完善土地市场化配置,落实“增减挂钩”要求,推进批而未供土地、低效利用地和闲置土地消化处置,盘活存量、争取增量,充分保障项目用地需求。二是要妥善解决好企业生产原材料、用水、用电、用气等稳定供应问题,统筹调整能耗总量指标并适时开展动态评估,对一些要素需求较高、县级层面难以独立支撑的重大项目,积极对接省市相关部门要做好协调解决,确保及时保障到位。三是要坚持中省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充分发挥政银企对接机制作用,用好产业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为重点产业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四是要提高园区建设标准,加强园区水、电、气、路、标准化厂房等配套设施建设,达到“七通一平”标准,做好土地储备和排污设施配套建设,推进园区光纤宽带网、公共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五)在促进项目落地建设机制上求突破。抓高质量项目,根本在通过完善各类机制,引导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把智慧用在发展上、把精力用在落实上。一是要夯实县级领导包抓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责任,深化目标任务、存在问题、推进措施、落实效果“四张清单”应用,用足用好“周解扣”“周解难”机制,积极破解项目建设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确保解出项目建设加速度、解出招商引资新成效、解出企业发展好环境。二是要深化帮办代办机制应用,持续。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最大限度地减材料、减时间、减环节,对项目建设中审批较难环节,全部交由主管部门或审批对应部门负责代办,并明确限期办结时限,真正为项目审批加速,为企业减负。三是要持续强化超前服务、主动服务机制,把项目施工冬歇期作为前期手续办理“集中季”,启动项目前期工作攻坚行动,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确保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进,提升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效率。四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项目考核管理机制,对在重点项目建设中成效显著、贡献较大的,大张旗鼓地表彰、真金白银地奖励,充分调动乡镇部门单位争项目、抓项目、推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形成人人争项目、人人跑项目、人人抓项目、人人支持项目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