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GCD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会议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适应社会群体发展变化,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政教育是我们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法宝,是筑牢思想根基、引领价值航向的关键抓手。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各类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拓展,思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工作中,要不断增强引领力、渗透力、落实力,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见行见效,为奋进新征程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以精准引领筑牢思想根基,增强思政教育的“引领力”。增强引领力,关键在于把握时代脉搏、回应群众关切,用真理力量引领思想航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精准把握不同群体的思想特点和认知规律,分层分类开展教育引导。对青年群体,要贴近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价值追求,用鲜活的案例、生动的语言解读党的创新理论,将之转化为青春话语,让他们在时代故事中感悟思想伟力;对基层群众,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政策理论,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让他们在身边变化中理解发展逻辑。同时,要敢于直面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回避矛盾、不遮掩问题,用辩证思维分析现象、用事实数据阐明道理,引导受众在思想碰撞中明辨是非、坚定立场。通过精准化、分众化的引导,让思政教育真正成为照亮思想迷雾的“灯塔”,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准精神坐标。
以场景融入浸润精神世界,增强思政教育的“渗透力”。思政教育不应是孤立的“课堂讲授”,而应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润物无声,融入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强渗透力,需要打破空间界限、创新载体形式,让思政教育融入场景、嵌入生活。要善用文化场景,将思政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主题展览、文艺创作、民俗活动等形式,让人们在文化熏陶中接受思想洗礼;要用好实践场景,结合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岗位建功等活动,让人们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把价值观念转化为行为自觉;要融入数字场景,借助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教育场景,让思政教育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触达受众。通过场景化、生活化的渗透,让思政教育从“书本里”走到“生活中”,从“课堂上”融入“实践里”,使正确的价值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人们的思想自觉和行为准则。
以知行合一推动实践转化,增强思政教育的“落实力”。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人们将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担当时代责任。增强落实力,需要构建从认知到实践的完整链条,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有机统一。要建立学用结合的激励机制,将思政教育成果与个人成长、工作考核相结合,鼓励人们在岗位工作中践行所学理论,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要搭建实践转化的平台载体,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科技创新等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思想认识;要注重典型示范引领,选树践行思政理念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讲述践行故事,引导人们见贤思齐、主动作为。通过强化实践导向、完善转化机制,让思政教育的成果体现在推动工作的成效上,体现在服务群众的行动中,真正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学”与“做”的融合。
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以更强的引领力把握方向,以更深的渗透力浸润心灵,以更实的落实力推动实践,让思政教育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