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破解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在“熟人社会”背景下面临的监督难题,我们围绕相关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乡镇作为我国行政体系的末梢,是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但其普遍存在的“熟人社会”特质,即以地缘、血缘和人情关系为纽带织成的复杂关系网络,对纪检监察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构成了严峻挑战。本报告旨在系统分析当前乡镇纪委履职困境,剖析其深层原因,并结合2025年以来各地数字化监督等创新实践,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一、问题表现
在“熟人社会”的环境下,乡镇纪委履行监督职责时面临的障碍具体表现为“不愿、不敢、不会、不彰”四个方面。
(一)监督意愿不强,“不愿监督”问题突出。乡镇干部大多在本地成长、工作和生活,“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之间沾亲带故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环境下,乡镇纪委干部在开展监督时,普遍存在“人情包袱”。他们担心秉公执纪会得罪乡里乡亲,破坏多年积累的人际关系,给自己和家人未来的工作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可能遭受打击报复。因此,在面对违纪违法线索时,部分干部宁愿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栽花、少栽刺,导致监督工作流于形式。
(二)监督能力不足,“不会监督”问题普遍。乡镇纪委力量相对薄弱,人员编制少,部分干部身兼数职,且缺乏系统性的纪检监察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专业能力有待提升。面对当前日趋隐蔽化、复杂化的腐败形式,传统依靠走访、谈话、查阅纸质台账的监督方式显得力不从心。根据2024年对XX县16个乡镇纪委的办案情况分析,全年虽办理案件达294件,平均结案率达89%但监督多集中在显性、易发现的问题上,对于工程建设、集体“三资”管理等专业领域的“微腐败”问题,往往缺乏发现和精准查处的能力。
---此处隐藏3788字,下载后查看---
(四)创新方式,构建多元监督网络
一是有效凝聚监督执纪合力。针对乡镇纪委力量薄弱的现状,应在整合监督力量上持续下功夫。大力推广县级纪委监委统筹调度的“片区协作”监督模式,将相邻乡镇(街道)纪检监察力量整合起来,一体化开展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灵活运用交叉监督、提级监督、联动监督等方式,由异地或上级纪委对敏感复杂问题进行核查,打破地域和人情界限,让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二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群众是最强大的监督力量。要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评议权和检举权。一方面,坚持“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将群众最关心的村级财务、惠民政策、工程项目等事项,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公开栏进行“晾晒”,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另一方面,创新群众参与方式,如在数字化监督平台中加入“监督积分”激励机制,对主动提供有价值线索、积极评价办案过程的群众给予适当奖励,激发群众参与监督的内生动力,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合力。
三是探索乡贤监督新模式。乡贤以其在乡土社会中积累的声望和道德感召力,成为基层监督的一支重要补充力量。可以积极探索乡贤监督新模式,通过在村(社区)设立“乡贤评理堂”“乡贤监督委员会”等组织邀请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的乡贤人士担任监督员。他们可以运用“人情账”“功德榜”等乡土智慧,对村级事务进行监督,对干部作风进行评议,对邻里纠纷进行调解。这种“柔性监督”方式,既维护了“熟人社会”的面子文化,又通过“软约束”实现了治理目标,是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有益探索。
总之,破解乡镇纪委在“熟人社会”中的履职困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2025年的实践探索表明,借助新技术、新机制,能够有效突破人情干预的局限,提升监督效能。未来,应在深化跨部门数据融合、完善AI预警模型、强化技术安全治理和拓宽群众参与渠道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数字化监督成为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支撑,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落地生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