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县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1)资源优势较为明显。我县煤油气资源丰富,目前全县探明含煤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储量约8亿吨,已开发利用面积471平方公里,开发利用储量4.25亿吨,位列延安第三,为全省17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石油资源面积3407.3平方公里,控制资源面积2396.8平方公里,预测储量1.3亿吨;天然气资源面积1322平方公里,控制资源面积907平方公里(延长石油537平方公里,华北油田370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500亿方,预测储量940亿方。
(2)产业布局相对合理。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县已经形成“煤油气资源开发、化工、电力”并举的产业格局。煤油气资源开发板块,全县共有煤矿7处,正在生产矿井5处,产能270万吨;在建矿井2处,产能580万吨;建成和在建洗煤(矸)厂9家,总洗选能力1160万吨/年。目前全县有生产油井1800余口,年生产能力20万吨;有天然气井300口,年生产能力3.7亿方;县内天然气靖西一、二、三线、延能化临富专线、富宜线等8条天然气管线互联互通,为天然气输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化工板块,延长石油集团投资230亿元的延安煤油气资源利用项目于2020年7月开始商业运营,达产达效后年产值可达113亿元;投资6亿元的法国液化空气项目自投产后每年产值都在3亿元以上。电力板块,投资86亿元的延长石油富县电厂2×100万千瓦项目今年7月10日双机组全部投产,年产值30亿元;投资74亿元的大唐延安电厂2×66万千瓦项目今年12月底可实现双机组投产。
(3)工业经济持续向好。煤油气生产上,2022年生产原煤257.41万吨、天然气1.27亿方、原油16.3万吨,洗选煤249.9万吨;截至2023年10月底,生产原煤222.61万吨、原油13.67万吨、天然气2.92亿方,洗选煤164万吨。化工产业方面,2022年,延能化公司生产各类化工产品107万吨,法液空公司生产工业气体148万吨,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1.34亿元;截至2023年10月底,延安能化公司生产各类化工产品84.79万吨,法液空公司生产工业气体101.45万吨。电力产业方面,延长石油富县电厂到年底可完成发电50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6亿元。2021年、2022年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5%、10.5%,有力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4)支撑作用初步显现。2022年,延安能化公司实现产值74.15亿元,税收约2.47亿元;原煤实现产值57亿元,上缴各类税费6.5亿元,其中县级财政3.5亿元;富县采油厂实现产值6.08亿元,税收1.16亿元;延长石油采气四厂实现产值2.12亿元,各种小税种共计102万元。2023年上半年,煤炭和化工行业累计完成税收76876万元,占上半年总税收的81%。
---此处隐藏3674字,下载后查看---
1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县将形成以普莱斯德绝热材料、含贵金属、聚乙烯蜡精制、聚烯烃下游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集群,这些新材料的产量将分别达到10万吨、8万吨、8000吨,产值分别达到2亿元、5亿元、1亿元、2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合计10亿元。
(3)推进延链补链强链。一要抓深项目谋划,做到接续当下与备足长远相统一,紧抓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利机遇,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承接工业转移项目;还要着眼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全力争项目、争资金、挖潜力,集中力量谋划一批接续发展的重大项目。二要聚焦我县首位产业、主导产业,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深化产业链条研究,制定招商引资重点产业目录,探索招商新路径,精准开展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小分队招商,重点围绕煤炭、电力、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工业链条,引进一批全产业链项目,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实现招商引资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快速增长。三要用好园区平台,开展精准招商。注重发挥园区主阵地功能,把土地空间最大限度留给产业发展,推进企业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强化入园企业用地、水电、环境等要素保障,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为入园企业落地提供便捷条件。全力争取陕西兴化集团落户我县。
(4)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以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为契机,落细落实《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和我县《方案》各项举措,着力补齐短板弱项。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OA+政务服务”功能,加强审批与监管衔接联动,推动便民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提升政府服务质效,让市场主体切实感受到政府服务理念的根本转变、服务质量的有效提高、办事效率的明显提升;要宣传好、落实好直供水电气、税收减免等各项惠企政策,着力解决企业建设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努力营造宜商、聚商、富商的发展环境;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开展清理拖欠账款专项行动,做到稳妥有序、雪中送炭,坚决破除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隐形壁垒,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5)坚决守牢生态红线。严格环保安全底线,自觉服从国家“双碳”大局,严控“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工业项目落地前要进行专家论证和严格审批。对县域能源化工企业实施能效提升计划,鼓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行业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淘汰落后产能,逐步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坚持“谁破坏、谁治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深入开展牛武、芦村矿区的环境综合治理和土壤、水体、植被的生态恢复,落实绿色矿山标准和评价制度;积极引导天然气勘探开发企业树牢环保意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督促其加大环保投入,推行清洁生产。严格环境保护执法,积极推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